红色教育展风采——中共浙东根据地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就创办了各类学校。1925年2月,杨眉山遵照党组织指示,参与开办启明女子中学。这是一所革命的学校,也是宁波党、团组织秘密的机关驻地。杨眉山主持校务并担任国文教员。他通过介绍《中国青年》《火曜》等革命刊物,向学生们宣传革命思想,为党培养新生力量。同期,党组织指派卓兰芳、竺清旦等在宁波城区、农村开办了一批工人夜校、农民夜校,通过识字、文化知识学习进行政治教育。
1942年5月,浙东沦陷后,中共创建了四明山抗日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建立,中共宁波市委领导下的红色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首先,重视发展干部教育。1944年10月,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文教处召开了“浙东第三届文化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社会教育重于学校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的文教方针。据此,各类干部学校应运而生,先后成立了“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鲁迅艺术学院浙东分院”,学校为抗战和日后的解放战争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同时,在职干部的培训也得到重视,1943 —1945年间,中共浙东区委在余姚梁弄、横坎头举办数期党员训练班和整风班。其次,结合实际开展社会教育。这主要通过冬学对广大农民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农业生产常识、破除迷信、计算知识等。1944年12月,冬学运动达到高潮,不仅根据地各乡镇都办起了冬学,游击区也办起了“流动冬学”。除了冬学这一方式外,根据地还采取夜校、巡回学校、读报会等形式开展社会教育。这些教育收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并收效甚好。再次,浙东区委积极地在沦陷区组织开办普通学校,一方面普及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宁波教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作者简介:
辜筠芳,女,浙江宁波人,教育学博士,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教育心理等。曾主持省市哲社课题4项、省市教科规划和省教育厅研究课题多项,并在《教育科学》《全球教育展望》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著有《宁波教育史》(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老年心理学导读》。宁波教育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注释】
[1]句章、鄞两县在今宁波市境内,句章县包括江北到旧慈溪、余姚一带,县治在城山渡,鄞县包括今宁波镇海、海曙两区以及奉化一带。
[2]“三元”指科举考试的三个级别的第一名,即各省乡试的第一名举人,称“解元”;全国会试的第一名贡士,称“会元”;贡士们再经过殿试由皇帝钦定的第一名,称“状元”。
[3]1929年,宁波各县统一学校名称,规定办有高级者称小学,只办初级者称初级小学,县、区立小学以所在地地名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