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耐劳、学习创新的专业精神,激励更多音乐艺术家奋勇前行

(三)吃苦耐劳、学习创新的专业精神,激励更多音乐艺术家奋勇前行

宁波籍音乐家很多都有国外进修的履历,在当时艰苦条件下,远渡重洋,他们以非凡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宗师。他们的学习精神和专业的态度,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艺术家们的学习榜样。

赵梅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他遇到的第一个难关便是父亲的竭力反对,并因此断绝了他在沪大的学费供应。为赚取学费,梅伯只能到进港的外轮上去做“小贩”,向船员兜售中国的刺绣品,在安德森博士教的音乐课中做助理。这样念了两年沪大,便辍学到杭州蕙兰中学做音乐教员,把所得薪水供学声乐及生活之用。中比庚款委员会派送学生赴比利时留学。参加考试者共百余人,录取20名,多为理工科学生,只有赵梅伯一人学习音乐。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是世界最高音乐学府之一,与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是姐妹学校,投考极难,而赵梅伯竟被录取于正班(非外国人班),成为当时第一个学声乐的中国人。初到比利时,赵梅伯对法文一字不识,由于赵梅伯的聪慧与刻苦,一年后竟能流利地使用法语,第二年就能用法文演讲中国音乐。他坚持3次参加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公开考试终获殊荣。回国后,培养了张树楠、葛朝祉、郎毓秀、郭淑珍、许芝兰等30多位音乐家,这批音乐家日后成为新中国音乐教育的主要力量。他还创建西北音乐学院、北平艺专音乐系、香港音乐院等专业音乐学院,为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留学美国的应尚能,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工程与建筑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在1927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继续留在该校半工半读,进修语言和音乐,并于1929年再获该校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音乐学士学位,是第一位在美国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华人。

葛朝祉,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西洋声乐引路人。作为男中音歌唱家、合唱指挥家,在国内外的舞台上留下了鲜亮的身影。与此同时,他致力于声乐教育,桃李满天下:董爱琳、常留柱、陈敏庄、卞敬祖、施鸿鄂等声乐前辈,还有黄英、王凯蔚、丁羔、陶维龙等活跃于国内外舞台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歌唱家,都是他的学生。1936年,葛朝祉的声乐启蒙老师胡然以及俄裔教授苏石林,带领他走上了声乐之路。可是父亲却极力反对,甚至摔碎了葛朝祉存学费的储蓄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专后,1951年,34岁的葛朝祉远赴法国求学,在船上的1个多月时间,他充分利用时间,在船上结交了许多法国朋友,向他们学习法语。凭借惊人的语言天赋,他提前将语言关攻克。当他抵达法国时,已经可以与当地人流畅沟通了。最终,他以极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同时拿到了政府资助。

张贞黻以惊人毅力克服病痛,自行抽取腹腔积液,坚持学习,成为中国第一代大提琴演奏家。1935年,因其高超演奏技巧,考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成为该乐队有史以来第一批中国乐师之一。1940年冬,他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在延安,张贞黻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如郑律成、时乐濛、梁寒光、陈地等,还培养了陈艾生、戴洪祥等乐器制作人才。同时,他致力乐器制造,随军时,总带着制造乐器的工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乐器工厂。与妻子婚后没多久,他就独自搬到乐器厂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研制乐器。

周大风自学成才,坚持学习,每晚学习及写作到凌晨3点,已有三十余年,终成学识渊博的一代音乐家和教育家。

英国摩德利琴行的“扫地僧”,北仑人黄祥兴是琴行的一名清洁工,他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掌握了制造钢琴所有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