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文化符号,做强文旅推广

(四)提炼文化符号,做强文旅推广

以文化的视角解读宁波人物,以旅游的思维提炼宁波符号,做大做强宁波形象的宣传推广。一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2017年创作推出的歌剧《呦呦鹿鸣》频频获奖,已经在文艺圈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和宣传力。要鼓励更多的艺术形式,开发介绍屠呦呦的人文教育资源,创作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曲、影视作品,以更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宣传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二是加强文化活动开展。利用宁波教育博物馆等场馆资源,与“一人一艺”相结合,开展宁波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文化礼堂、进学校、进企业,尤其与青少年教育、社区活动、企业团建相联系,创设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校企实践基地、特色社区,定期开展故事会、微型课堂、知识竞赛等活动。三是加强文化空间打造。结合药行街建设宁波中医药特色街区,建议在姚庆三故居周边选择一条小路设计为“屠呦呦小道”,布置中医药文化长廊;推出“鸣鹤国药馆—慈城药商博物馆—药行街·药皇殿—屠呦呦纪念馆”宁波中医药文化旅游线;推出宁波中医药文化地铁专列,以“屠呦呦号”命名一列城市轻轨列车;在宁波地铁、车站、公交等重要交通公共场所,布置并播放屠呦呦及宁波中医药微视频,宣传城市文化;以屠呦呦故居、宁波中学、效实中学、宁波帮博物馆、宁波高教园区等为节点,推出宁波科学家旅游研学线,推进中小学生对区域以院士为中心的宁波教育史的普及。四是加强创意产品开发。结合出土中医药青瓷器具文物样式,融入康养理念,设计宁波中医药文旅伴手礼,开发微信聊天图片、拼图、文件套、胶带等文创产品,推出屠呦呦人文故事、宁波中医药故事等绘本。

作者简介:

孙亮,男,就职于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四级文学编辑,参与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江南西区文化史研究》,参与浙江社科院立项课题《浙江戏曲文化史研究》,发表《欸乃一声姚江水》《后疫情时期宁波文旅产业提振发展的路径思考》《悦读白马湖派散文》等文于宁波通讯。

周东旭,男,浙江象山人,现就职于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研究领域是宁波地方历史文化、古典文学研究和戏剧创作。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曾发表《甬上名园考略》《说说宁波的古典园林》《童谣在流传中的演变》等论文,出版学术著作《苍水诗注》《浙东古戏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