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阴谋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十、十年光阴谋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 宁波教育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所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1937— 1949年),面对国内外形势,政府只是采取了一些战时教育举措和战后应变措施,但在进步力量的推动下,仍取得一定的成绩。

1927—1937年,政府一方面逐渐完善教育管理机构,另一方面确立各项地方规章制度。由于政局相对稳定,教育投入有所增加等原因,宁波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合理调整中等教育格局。1922年学制改组的中学实行综合制,将师范并入中学,在高中阶段设师范科或职业科、普通科,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功能性发展。对此,调整中等教育格局,具体做法:废除综合中学制,独立设置中学、师范、职业三类学校;普通中学采用“三三制”;高中不分文理科。这一调整使得三类教育的办学目标变得更为清晰,有利于发挥各类教育的不同功能。

积极推行义务教育。早在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国民学校令》后,宁波各县就已经开始筹备义务教育,但终因军阀混战、经济萧条等原因,进展缓慢,入学者不多。1930年,宁波鄞县、奉化等成立县义务教育委员会,拟定简章、计划和法规,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但儿童入学率仍不高,如鄞县1931年的儿童入学率仅为42.5%。为此,宁波各县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努力推行义务教育,并渐进性地从1—2年推进至4年。其途径有:第一,尽量多设初小以实施四年制义务教育。宁波的初等教育经过1929年的整理,[3]至1931年,公立初等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上升到459所和33057人。第二,通过设立短期小学等办法发展短期义务教育。鄞县、慈溪、余姚等各县在这方面成绩显著。第三,加大私塾改良的力度,利用原有的教育资源发展义务教育。至1931年,宁波的私立初等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有1201所和96977人。

兴办民众教育。宁波最早的民众教育可追溯到1883年由基督教浸礼会创办的妇女短期学校。政府倡导的民众教育则始于1909年(见前文),时宁波建有专为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就学而设的简易识字学塾24所。民国初年,平民教育运动兴起,一些群众团体、有识之士创办各类平民学校,施行以识字为主、兼有职业训练的教育,该运动至 “五四”时期达到高潮,据统计,1920年宁波城区有平民学校16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众教育更为兴旺!其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有民众学校和民众教育馆,教育内容涉及识字、劳工教育、职业补习、通俗讲演、民众体育等。民众学校一般采用半日制、夜校等形式,通过简易教材进行识字教学和公民训练;民众教育馆则根据民众实际生活需要,采取“出版各种通俗民众读物”“举办和指导当地民众教育活动”“组织民众教育成绩展览会”等方法,施行补习教育,以使民众获得智、德、体、美等多方面发展。时民众教育的兴盛对于扫除文盲,传播科学、民主思想,启发民智,改造社会风气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1941年,宁波沦陷后,民众学校等机构全部停办。

抗战期间,全国实施“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在艰苦的条件下,尽力保障教育经费。同时,鼓励私人捐资办学。1940年下半年起,宁波各县推行国民教育制度,即一种将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与失学民众的补习教育合一,由学校兼负“管、教、养、卫”多重职能的制度。中等教育则采取转学借读、设置临时中学、创办战时补习学校等变通措施以适应战时环境。

由于战时空袭频繁,不少中小学都迁往农村地区或山区,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办学。宁波中学曾先后4次内迁至鄞县胡家坟、嵊县太平镇、东阳和磐安大皿镇,而且,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抓教学质量,在报考国立中央大学、西南联大、浙大等高校中,录取率在全省名列前茅。甬江女中则于1937年迁往奉化亭下镇,借沈氏、单氏宗祠办学,并于鄞西接待寺设分部,1941年4月,再次迁往岩坑龙华寺、董村竺氏宗祠,1942年,又迁入上海教会中学和宁海的鄞县联中就学。镇海中学也数次迁移,1937年迁渡驾桥回向寺,1939年迁柴桥瑞岩寺,1940年迁庄市汤家庙等地。奉化中学于1941年8月迁往柏坑,后因日寇流窜柏坑,不得已于1943年8月迁往宁海里岙。

1945 —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迁浙江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驻鄞县,统辖鄞县、慈溪、镇海、奉化、宁海、象山、定海七县。值此之际,内迁学校相继返回宁波,原停办的各中小学也逐渐恢复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