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商帮家庭的赋能

(三)宁波商帮家庭的赋能

1.经济财力的支持

不言而喻,宁波帮大学校长的培养就是高级人才的培养,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总体来看,早期宁波帮大学校长们如蒋梦麟、陈裕光、翁文灏等出身绅商家庭,父祖辈或为官或经商的传统让这些人具有先天的优势,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报考新式学堂、出国留洋,从而走上有别于传统科举的人生道路。而多数的宁波帮人士由于个人受教育有限,许多都是学徒出身,因此走上学者、专家道路的条件先天不足,但他们深知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因此对儿孙辈的教育特别重视,也正是在他们这种意识的引领下,才有希望在后裔中出现专家型、学者型的大学校长。如钱业大王秦润卿设立了后裔教育基金会,除了聘请专人负责监督基金会的运行外,为了防止日益严峻的货币贬值,秦氏不断追加资金,“该会共有财产十二点五万金,诸孙教费想不致半途而中辍”。为了规范基金会运作,还对基金的用途加以严格限制,只限于学费、膳食费、杂费、书籍费四种,且需要收条发票,对于想打基金会主意的,一概拒绝。1944年8月3日,秦润卿五儿想办画展,“拟教育基金名下取洋二万元作本”,秦氏当场拒绝,并训斥 “此是营生,非教育,儿辈对于此种教育意义尚不明白,不胜感慨”。可见,秦氏对于儿孙教育之投入可谓精打细算,这是对教育物质基础的支持。其他如药王黄楚九自己在中西药业、娱乐业做得风生水起,但苦于没有人接手事业,为了培养长子,他专门配了厨子和帮佣一起赴日本留学。许多宁波帮人士如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等无不是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不计成本地给子女发展深造创造条件,因为宁波帮商人们知道,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这也不失为宁波帮的一种大眼界、大格局。而这些“投资”的结果是出现了诸多各自领域中的大学者、大专家,足见宁波人的“生意经”念得好。

2. 教育观念的前瞻

宁波从黄宗羲先生首倡“工商皆本”以来,崇商思想深入人心。商业世家对于人才特别是接班人的培养,永远是作为头等大事来处理的。中国自古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能否跳出这一周期律,是宁波帮家族同样需要面对的难题。事实上,在中国优秀传统哲学里,早就有许多智慧思想值得后人深挖践行。《周易·系辞》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事物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便想到要加以变化,以求通达。经商做生意又何尝不是如此。小港李家发家三代,曾经富可敌国,却在第四代选择了“求变”,他们视野前瞻,不囿于传统儒学、做官,而是鼓励子弟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并且学以致用。第四代中大多凭借寒窗苦读获得科技、管理知识,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创办了众多新型企业。值得一提的是乾房李善祥的子女们干脆摆脱了经商的传统,走上了抗日救亡之路,最后成为优秀的共产党人;坤房李薇庄的子女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做生意赚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李家第四代不仅没有让祖父辈辛勤创建的商业王国颓然倒塌,反而拓展了一大片现代气息的新天地,其成功的奥秘就在于能审时度势,有着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到了第五代涌现出百余名“名”字辈专家、学者、艺术家,成功从工商金融界转向科技文化界,创造着世人瞩目的成就。小港李家是众多宁波帮家族成功转型的一个典范,他们拥有当时中国最新的教育条件,相比一味遵循传统教育的人群来说,可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和更敏锐的职业洞察力,正是因为家族中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型,才出现了诸多家族后裔中不同领域人才的涌现,为宁波帮大学校长群体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3.家国情怀的深化

早期宁波帮的发展时期,正值外国列强入侵,国破家亡之际,他们深深体会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在事业发展中,许多人又亲身体会到西方殖民者的贪婪、凶恶的本质,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他们致力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抗战时期“为国分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响应几代领导人的号召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这种情怀是可以遗传的。宁波帮大学校长们之所以成为教育家,固然与近代社会转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民族危机赋予教育的新使命等时代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但本质上传承自祖父辈的家国情怀就像一种文化基因一样溶于血脉,生生不息。“教育强国”“强国有我”的使命和担当,成就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科学校、浙江省第一所男子洋学堂、浙江省第一所堕民学堂、浙江省第一所官办师范学堂等诸多“浙江第一”“中国第一”。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应国家需要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64岁的朱兆祥担任了宁波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第一任校长,66岁的王家扬创办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民办高校——树人大学,68岁的杨福家院士担任了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校长。老先生们在花甲之年,本可以颐养天年,但还是怀着一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为家乡和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光发热,这是“血浓于水”的桑梓之情,更是“树高万丈不忘根”的赤子之心,比起祖父辈,这是宁波帮家国情怀的再出发、再深化。

作者简介:

杨燚锋,男,浙江余姚人,历史学硕士,现供职于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从事宁波历史文化研究与宁波文化旅游宣传推广。主持并完成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出版著作2部,主持课题曾获“2020年度宁波市党政系统精品调研成果”。宁波教育博物馆兼职研究员。

【注释】

[1]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宁波商帮兴起于清代乾隆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