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中国生物物理学科奠基人

贝时璋:中国生物物理学科奠基人

人物档案:

贝时璋(1903—2009年),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他以“学科交叉”理念创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他组织开展了“核试验放射性本底自然监测”“核爆试验对动物本身及其远后期辐射效应监测”“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为中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66年7月15日,我国第一次将狗送入太空做生物飞行试验。这只叫“小豹”的小狗,试验成功后顺利返回,经过检查体征一切正常,为我国将人送入太空打下了基础。

这次对太空的探索,有一个人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就是贝时璋,浙江镇海人,是中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细胞学、胚胎学创始人之一。

贝时璋的女儿贝濂,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始终记得父亲的一条人生原则——谈学问,要讲胜过我的;谈生活,要看不如我的。”

从宁波镇海走出的一代巨匠

贝时璋一生成就无数,开创了我国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等学科,还为我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些辉煌成就,或许是和宁波镇海教育有一定关联。

贝时璋小学阶段入读的是位于镇海骆驼街道的驷桥小学。这所小学的前身是宝善学堂,是1906年清太师刘崇照回故里之后筹资数万银元兴建的,并且邀请了曾留学日本的著名医学专家余岩任该校首任校长。

1910年,宁波帮商人刘奂出资建新校舍,将宝善学堂改名为驷桥学堂。1934年,家住贵驷的宁波帮著名商人刘聘三在沪经商发迹后,发动在沪宁波帮商人三十余人筹募资金6万余银元兴建驷桥小学,并将驷桥学堂改校名为驷桥小学,从此这所学校的名称延续至今。

尽管学校建立至今已有近90年历史,但还是能够看出来它最初的古典美丽。校舍远视,如西班牙式小别墅,清水墙细密精致,檐下回廊环绕,西式护栏间间相通,中间为礼堂和教师办公用房,简洁美观,四周种植名贵古树达数十种之多。让人忍不住想象,当年贝时璋在此求学的场景。

据记载,这所学校也曾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如贝时璋、林永年等两院院士及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等数十位杰出人才。现任校领导也十分重视对古校这一文物史迹的保护管理,在扩展校舍时,另选校址,将古校就地保护,并投入资金及时维修。还在古校内设立了校史展览室,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贝时璋等前辈们在学业上努力拼搏的精神。

中国生物物理学学科创建者

1921年秋,贝时璋迎来了人生极为重要的一件事——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和地质学。在德国求学期间,他开始关注“学科交叉与渗透”这个领域。冥冥之中,这也为他日后创建生物物理这门和学科交叉与渗透息息相关的学科埋下了伏笔。

1930年底,贝时璋回到祖国后受聘成为浙江大学副教授,那时才27岁的他被委以重任筹建生物学系。面对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贝时璋没有退却,他单枪匹马准备教材、订购仪器、绘制教学挂图……面对缺少师资的困难,他也没有犹豫,凭一己之力先后开设出了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形态发生学等课程,一人支撑起整个生物学系。

作为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他还开创了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这一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

贝时璋一贯重视学科交叉,如今看来已经是时代潮流的多学科交叉发展,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却充满了争议。许多人不理解学科交叉,生物物理怎么能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呢?

面对这些质疑,贝时璋没有动摇。在科学实践过程中,他早已形成了学科交叉和发展边缘科学的学术思想。基于所积累的广博知识和多年的思考,他深刻地意识到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生物物理学,对推动生物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多方努力下,1958年,贝时璋创建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学研究所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准,他本人出任所长。

正如贝时璋经常说的“科学研究要为国家建设服务”,他也是这么做的。在承担科研组织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他多次参与历次国家和中科院的科学规划制定,开拓我国生物学新型学科的发展。生物物理研究所建所以后,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服务国防、工业、农业、医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方面,都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贝时璋女儿贝濂回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爱科学,不图名利得失,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

探空宇宙生物研究大师

贝时璋还为中国的宇宙生物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从1958年到1983年,他一直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引领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空间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的研究,获取了第一手珍贵宇宙飞行生物效应的资料。

几十年的不断研究探索,贝时璋在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领域不断开拓。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核爆炸动物远后期辐射效应研究和我国第一批生物火箭动物飞行实验等重大研究,小狗“小豹”能够在中国生物探空火箭计划中获得试验成功,背后也离不开贝时璋这位生物学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他正是这项计划的指导人之一。

在无数个春夏秋冬,贝时璋沉浸在探索追寻生物科学的道路上,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一直工作到逝世前一天

除此之外,贝时璋还有一些长期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成果。

早在浙江大学任教时,他有个习惯,常在课余时间跑到杭州松木场附近的水稻田,采集甲壳类动物丰年虫回实验室。他通过观察丰年虫的性别变化过程,研究昆虫细胞的解体与重新形成。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20世纪70年代,贝时璋首次发现细胞的繁殖增生除细胞分裂外,还存在着另外一条途径——细胞重建,从而一举创立了轰动世界生物学界的细胞重建理论!

“只有奋勇直前、不怕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出好成果、出好人才,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不断兴起技术革新,促使我国科学技术进入世界的前列。”在1985年7月的一份《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中,贝时璋这样写道。

2009年10月29日上午贝时璋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让人动容的是,在逝世前一天,10月28日上午,贝时璋院士还召集了6位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在已有的创新课题基础上继续深入工作的问题,并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我们要为国家争气”。此后,贝时璋的子女秉承先父的遗愿,将他毕生积蓄的50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成就斐然的一代巨匠贝时璋,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作者简介:

罗湘波,《现代金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