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私立高校的创办者
大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现代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诚如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所言:“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中国大学的历史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洋务派”领军人物盛宣怀创办了“北洋公学”(天津大学前身)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维新运动”则创建了“京师大学堂及其师范馆”(今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1905—1911年晚清帝制末期,以现代方式组建的中国现代私立大学开始孕育产生,1905年创办的私立中国公学、复旦公学成为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随之,由民主爱国人士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著名学府和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约翰大学(今复旦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等著名学府,组成了我国蔚蔚壮观的大学群。而在这些早期私立高校的创办者中就有不少宁波帮的身影。如慈溪人严修在1919年与张伯苓一起创建了南开大学,鄞县人张寿镛在1925年筹建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并担任校长,宁波人陈裕光自1927年担任金陵大学首任校长23年,慈溪人韩清泉1912年创办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并担任首任校长。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私立大学初步发展时期,1912年后,政府彻底放开了私人兴办大学的权力,颁布了一些私立大学的成文法规。同时,长时间的北洋军阀混战,致使北洋政府无力顾及公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则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私立大学才有了初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中国早期私立大学在“反帝爱国”的洪流中积极创新机制,冲破礼教束缚率先实行男女同校,因材施教实行选科制、导师制,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结合学校各自特色开展德育,培养了众多政治、文化、科技、艺术界的杰出人物,对整个20世纪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作为其中一部分高校的创办者,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了奠基性的使命,为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育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