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的开创与开拓

(一)学科的开创与开拓

中国自20世纪初开始引进西方的学科体系,1949年后,学科建设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学科体系不断细化完善,一些新学科也随之创立。在新学科诞生过程中,许多宁波籍院士都是奠基者和开拓者——郑哲敏院士是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陈俊亮院士是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童第周院士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贝时璋院士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应崇福院士是超声学研究奠基人,其固体中超声散射的论文,是国际上该领域的开拓之作;翁文波院士是中国石油测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石油地球化学的创始人,在我国第一个开办地球物理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地球物理 人才……

宁波籍院士开创新学科的标志之一,是以独创性的理论为学科奠基。陈俊亮院士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数字交换网络的理论模型与测试诊断算法;贝时璋院士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为细胞起源和生命进化提供了重要阐释;翁文波院士提出了“信息预测理论体系”,在预测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启了天灾预测的先河……

宁波籍院士对学科的开创还体现为对研究方向的开辟与研究方法的突破。郑哲敏在爆炸力学理论建树之外,还开辟了力学与工艺相结合的“工艺力学”新方向;贝时璋院士在创建中国生物物理学科之后,还开拓了中国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童第周院士则以异种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为克隆动物奠定了理论与技术的基础,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先河……

在学科开创的基础上,宁波籍院士又以学科为依托建设新的专业,开拓学科建设的新领域。刘元方院士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之后,创立和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孙儒泳院士将脊椎动物生理生态引入中国,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成为中国兽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谈家桢院士对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研究,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在学科开创基础上建立的新专业,承担了人才培养的重任,又使学科有序发展,或纵向延伸,或横向拓展,形成学科发展的合力与后劲。郑哲敏院士领导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出了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非线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陈子元院士将核科学技术与农学结合起来,开拓出核农学学科;郑志明院士在空天信息安全与复杂信息系统等数学与信息交叉领域确立研究方向,建成了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团队和优秀人才培养基地。

学科方向的设立与凝聚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宁波籍院士确立的研究方向为新学科的开创及传统学科的开拓奠定了基础,其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彰显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也使国家的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从这一点来看,宁波籍院士在学科建设中的贡献不仅有新学科的开创之功,还有对学科的开拓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