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高度与团队建设的品牌
宁波籍院士作为科技界的精英是宁波的骄傲、甬城的荣光。在学科建设上,他们有对学科的开创与开拓之功,有令世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有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大智慧。其中的佼佼者被树为典范与标杆,以科学家所能达到的高度,成为科技精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2年,郑哲敏院士获得了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奖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奖项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爆炸力学的奠基者,郑哲敏院士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建立了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开辟了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难题。作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促进了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融和中国力学国际学术地位的提升,引领了中国力学的发展。作为科学家,他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也令人高山仰止,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科学家的典范,向人们示范着做人的崇高境界。
获得类似殊荣的宁波籍院士还有很多。路甬祥院士2011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罗伯特E.柯斯基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旨在奖励在流体传动与控制的教育与创新并致力于推进国际合作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士,每年只颁发一人;汪成为院士、陈俊亮院士、倪光南院士、周兴铭院士、沈昌祥院士分别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2012年、2013年、2015年、2019年“CCF终身成就奖”,这个奖授予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就卓著、贡献巨大的资深中国计算机科技工作者,每年不超过2人;郑纬民院士获得中国数据存储峰会(DSS)专家委员会2018年“中国存储终身成就奖”,他是我国首个存储领域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在存储技术应用领域做出了创新性突破,对中国存储产业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和影响。
“终身成就奖”是对院士个人科学成就的表彰,其典范意义在于他们以行动生动地诠释了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宁波籍院士还在团队建设上为科学界树立了一个具有高识别度的学科品牌——“余梦伦班组”。“余梦伦班组”是我国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研究团队,负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及飞行器的弹道设计、制导总体设计工作,开创了中国运载火箭弹道设计事业的先河。余梦伦院士在这个团队做了三十多年的班组长,在以他为代表的一代代组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探索出了具有航天特色的科研类班组建设之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班组文化,在科学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总结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工作方法,用无可比拟的团队实力和品牌效应,书写着一个班组的时代传奇。
余梦伦认为,作为班长不仅要让自身价值最大化,把自身才能、自身努力做到极致,更重要的是能让团队所有人都能在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余梦伦班组秉承平等、互爱、互动、自立、自强的基本原则,以“质量第一、专业领先、技术民主、人才立组”为建设方针,以“不同轨道相同梦想弹道有痕进取无疆”的班组理念、“科学精准创新”的班组精神和“强国之需我辈使命”的核心价值观,创立了“余梦伦班组目标管理法”“余梦伦班组育人法”和“余梦伦班组创新法”,形成了特有的班组文化。
所谓“余梦伦班组目标管理法”,即建立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树立一个永保成功的理念,打造一个和谐小家。其中知识共享平台极具特色:凡是和班组专业有关的资料,都被收入书库之中,供成员查阅;“摸根探底三千题”用来考核新成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一个设计软件共同分享的技术平台,可以使用、交流和经验分享。
所谓“余梦伦班组育人法”是指“三段助推”育人法:第一阶段加添燃料,助推起飞,通过“专业小贴士”“设计指导体系”等,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二阶段导引航向,带领绕飞,通过“以老带新”制度、“专家论坛”等方式,带领新成员沿着正确的航向,边学习边工作;第三阶段承担重任,鼓励领飞,通过参加靶场发射任务接受磨炼、参与国际交流追踪学术前沿、设计新型号弹道制导方案等,不断在实践中摸索,逐步成为本专业的专家、技术带头人。
所谓“余梦伦班组创新法”就是瞄准世界一流运载火箭弹道设计团队,不断追踪世界范围内运载火箭弹道设计前沿技术,实现“三步跨越”:第一步重基础,倡导“三共享”,即推导的数学模型、技术成果、设计经验共享;第二步重效率,要求“四个一”,即成员初次设计弹道,需要一个月时间,再次设计只能用一周时间,第三次设计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并且要对高效完成的设计任务进行一次检查,以确保结果的正确性;第三步重突破,推行“五结合”,即“新老结合、学研结合、中外结合、工程应用与理论研究结合、预研与技术应用结合”。
“余梦伦班组”是一个成功的学科品牌,它的名字在中国极其响亮,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国防邮电工会创新示范班组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个团队先后在高/低弹道设计、运载能力优化、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设计、载人航天弹道设计、运载火箭双向高空风补偿、运载火箭空中发射弹道设计、探月弹道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五十余项,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作为一个成功的学科团队,“余梦伦班组”在学科内部形成了完整的价值体系和高度的学科认同,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源动力,其品牌效应超越了学科界限,为团队建设树立了样板。
科学家的高度与团队建设的品牌从不同层面显现了宁波籍院士的示范意义。做人的境界,做事的眼界,成就了宁波籍院士的辉煌人生,科学史的画卷上也将留下他们不平凡的业绩。
宁波籍院士以科学成就闻名于世,他们带动了学科的发展,使中国的科技事业获得蓬勃发展。在学科萌生、成长、成熟之后又不断更替、分化、变革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宁波籍院士以自己的战略思维规划了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又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担负起科学家的使命和教育者的责任。“学科发展与时代发展是同步的。新时代对于学科领域会产生新需求,同时,新时代相关技术又会有新发展,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因此在学科建设上,一定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聚焦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发展前沿,校准战略方位,放大格局,在“顶天”“立地”的科研追求中,回应国家发展之需,解决现实生活中最重大、最迫切的问题,同时,又在研究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传承学术的脉络与文化精神。这是宁波籍院士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经验。
作者简介:
周兴华,女,河南汝南人,文学博士,浙江万里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论和宁波地方文化。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研究》《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宁波帮志·文化卷》《宁波帮的文化产业研究》《宁波籍院士文献资料目录汇编》及《宁波知青口述史实录》等。宁波教育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注释】
[1]截止到2021年12月,宁波籍中国科学院院士6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7位,其中有3位双院士,合计为120位。
[2]中国科学院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中国工程院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9个学部。
[3]有3位宁波籍院士在项目完成后当选院士:方岱宁于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景益鹏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震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故具体表述时未在他们的名字后面加“院士”二字以示区别。
[4]截止到2021年7月,宁波市累计建立了168个院士工作站,其中累计有25位宁波籍院士建立了30家院士工作站。目前,宁波有63家院士工作站(6家为宁波籍院士工作站),14家院士科创中心(2家为宁波籍院士科创中心)——数据由宁波市科协提供。
[5]《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院士当选的标准和条件是: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正派的中国公民,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可被推荐并当选为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规定,院士的标准和条件是: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并当选为院士。其中“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候选人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包括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重大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设(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等)中的管理;或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或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管理;或重大产业、工程、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在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主要是指:候选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学风正派”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奉献精神等。“品行端正”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生活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