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口岸弄西潮——通商初期

五、条约口岸弄西潮——通商初期

1844年1月1日,遵照《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宁波正式对外开埠,英国(后法国、美国等)援引条款,取得各项特权。通过开埠,宁波迅速地与世界各国在资本、技术等方面加强了联系,这促进了宁波对外商贸的发展,同时,倒逼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纷纷破产,一些新兴的近代化(民生)工厂却频频诞生,如1887年慈溪人严信厚开办的通久源机器轧花厂,以及日后的纺织厂、织染厂、造纸厂、缫丝厂等。

在英国商人们来宁波谋求利益的同时,传教士也来到宁波。传教士及其事业(如传教、治病、办报等)的影响比较复杂,每一种都引起人们不同的反应。就教育而言,其影响与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时而变。1900年之前,传教士在宁波开办各级各类教会学校,包括幼稚园、中小学校、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各类补习学校和高等学校,其中大多数是初等小学。1844年,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女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城区祝都桥(尚书街东端)创办爱尔德赛女子学校,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女子受教育一般被认为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据《宁波通史》统计,至1866年,教会组织在宁波创办学堂7所,学生仅84人。这一时期宁波出现的大大小小教会学校,实属“简陋”,有的甚至连校舍都没有,一般是暂借民房或附设于教堂内,又因为生源短缺,便都招收贫苦子弟,因为教会学校免交学费,还供应膳食、住宿,甚至施医施药。因此,教会学校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有限。

1877年以后,教会学校与前期相比,学校规模扩大了;数量增长了;办学更加稳定了;招生对象也拓展了。时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除了强调英语、科学、数学、宗教等西学知识外,增设了经学、国文等中学课程;西学教师大多由传教士兼任,经学则另聘地方上有名望的老夫子授课;学校对学生管束也很是严格,尤以女校为甚。教会学校对社会的影响随着人们对西学的了解而逐渐为民众所认可,金雅妹女士便是受教会资助而成为近代新式医学人才的第一位宁波籍女子。总之,撇开基督教改造中国文化的企图,“……教会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开设天文、数学、生理、历史、地理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儒家典籍和经史之学的研习被大大冷落,这对宁波,乃至中国近二千年来的教学内容格局是一种明显的突破。此外,传教士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西方近代教育的一些基本观念、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等运用于学校的实践活动,使教会学校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近代化色彩,在宁波教育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