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的突破性成果

(二)学科前沿的突破性成果

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是科研成果。从这个角度看,宁波籍院士在学科建设中不仅以理论建树完成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以前沿性、突破性成果为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潜力,使学科处于国内国际的领先地位。

在航天领域,余梦伦院士系统提出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理论和方法,使得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二捆”和神舟载人飞船成功飞天;包为民院士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导航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领域中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建宇院士作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发射总指挥,解决了星地量子科学实验中的多项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我国激光遥感的首次空间应用……

在船舶领域,徐芑南院士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他指挥“蛟龙”号进行了15天的深海下潜实验,创造了7062米中国载人深潜的历史纪录,使我国成为拥有世界上作业深度最深的载人潜水器的国家;朱英富院士成功主持研制了出口型导弹护卫舰和第三代驱逐舰,实现了舰船技术跨越发展,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将“瓦良格”号建成了我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在核能领域,戴传曾院士创造了中国的“五个第一”: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第一台中子衍射仪、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第一批中子嬗变掺磷单晶硅和第一座微反应堆;冯煜芳院士自主创新完成了多种新型导弹武器的系统研发,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周永茂院士在核工业二次创业期间,领导民用微堆的开发,赢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他主持开发的中子照射器,是世界首个应用30千瓦低功率、低铀浓度的微型核反应堆为硼中子俘获疗法专供中子源的装置,能在医院内实施癌患治疗,经过临床试治,已达到预期验证目标……

在计算机领域,王阳元院士主持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块3种类型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统,这个创新性成果打破了西方的封锁,点亮了民族的自信之光;倪光南参与研制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他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解决了汉字处理中许多技术问题,创造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周兴铭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全数字实时仿真计算机“银河-仿1”和我国第一台面向科学/工程计算的10亿次级“银河-II”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每秒运算速度达百亿次,使我国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巨型机技术国家的行列……

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洪国藩院士首创单链克隆DNA的双向测定法,建立了水稻全部12条染色体的人工细菌染色体(ABC)全库,在世界上首次构建高分辨率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他研发的低温封闭多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医学临床检验诊断,还可以应用到农、牧、渔业以及食品、海关检测检疫等多个领域;吴祖泽院士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人类医治白血病、放射病、重症肝炎等疑难病症做出了重大贡献;陈中伟院士首次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成功,开创再植外科;沈自尹院士率先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进行研究,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为中医向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农业领域,李庆逵院士突破了天然橡胶林栽培线的禁区,并推移到北纬18 —24度;鲍文奎院士采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培育新作物,在世界上首次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应用于生产,育成“小黑麦2号” “黔中1号”等多个小黑麦品种在贵州高寒山区和丘陵地区推广;余松烈院士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多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宁波籍院士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还有很多,数不胜数。他们的前沿性成果使学科处在优势地位,带动学科迅速成长成熟,或者在分化变革中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