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互助,培养人才

(一)同乡互助,培养人才

宁波帮整体实力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强烈的团结互助意识。在1928年的宁波同乡会的章程中就明确规定:“本会以团结同乡,发挥自治精神为宗旨。”1945年的章程又提出:“集合同乡力量,推进社会建设,发挥自治精神并谋同乡之福利。”章程中的“团结同乡” “集合同乡力量”,正是宁波商人团结互帮精神的体现。宁波帮商人,引荐同乡,提携同乡,资助同乡,都不遗余力。五金大王叶澄衷15岁那年由族叔叶启信带到上海,后受同乡王镇昌(上海洋务局提督)的“识拔”,“卒以成名起业”。定海人朱葆三,也是14岁那年,他母亲方氏托乡人带他去上海,后结识在上海虹口开设老顺记五金号的叶澄衷,两人成为挚友。朱葆三得到叶澄衷慨允,将慎裕五金号迁到叶氏产业福州路四川路口13号大厦营业,除继续经营大五金外,兼营机械进口业务。13号大厦位于闹市区,且店面恢宏气派,朱葆三由此声誉日隆,成为上海滩足以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中外人士所推崇。所以,宁波商人在事业有成之后,往往知恩图报,注重提携家乡子弟,甚至有的公司员工都是同乡人。如方液仙所创中国化学工业社的重要职位都由自己家族成员或亲戚如方季扬、李祖范、李名岳等担任,职工也必须经过亲友介绍才能进厂工作,使该厂几乎成为宁波同乡会。五洲大药房经理项松茂每年都要回宁波一次,以品貌端正、口齿伶俐、有一定文化为标准,挑选同乡子弟入厂习业。这种以宗族、同乡为纽带形成的凝聚力,不仅能够较为有效地化解企业内部的劳资矛盾和纠纷,而且对于应对市场竞争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更加重视家乡子弟的受教育情况,往往不吝于在家乡投资办学,设置奖助学金,大力培养同宗乃至同乡子弟。前述职业学校,除了政府拨款,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是宁波富商的大笔捐助,有的商帮名流甚至直接投资办学。如吴锦堂于1907年回慈溪老家,捐资二十多万元,辟田百余亩,创办锦堂学校。这所学校有西式楼房52间,平屋15间,校舍四周凿渠数里,导引清流,景色秀丽。吴氏不惜重金延聘名师,并从海外购置先进教学设备,开设外语课,使用外文教材,特优学生资助去日本深造,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教学质量名重浙东。学校对贫苦学生,不仅减免学费,还赠送文具书籍。成绩优异者,发给奖学金。吴锦堂思虑深远,还为学校购买债券3万元、铁路股票6.6万元、汉冶萍煤铁公司股票5万元,以此生息,作为学校常年经费,并立下遗言:“校内产业,后世子孙,不得干预。”以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

也有在创业之地为同乡子弟办学培训职业技能的,如叶澄衷要和洋人做生意,需要学习新的商务知识,他在上海创办夜校,“夕则延西师,聚少年学贾之子弟,课以语言文字,并商务税关各款窍”。后来,这些经过夜校学习的员工不仅促进了叶氏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为中国的商业界和实业界输送了人才。在其后发展起来的各省的商务所、机器局、铁政局和南北洋海军等业务人员,有不少人是从叶澄衷的老顺记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