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比肩康有为、于右任的宁波书坛泰斗

沙孟海:比肩康有为、于右任的宁波书坛泰斗

人物档案:

沙孟海(1900—1992年),20世纪书坛泰斗。

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塘溪沙村人,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早年潜心治学,转益多师,在史学、语言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继而又致力于书学、印学的研究与实践,成为一代艺术巨匠,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曾有学者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集大成者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艰苦的路,那么沙孟海从未停下跋涉的脚步。

沙孟海,1900年出生,原名文若,字孟海,中年后以字行,浙江宁波人。他出身于一个乡村医师之家。其父精于中医,得闲时喜以书画篆刻自遣。沙孟海自幼受到熏陶,少年时即以研习书法和刻石为乐。据他本人回忆,12岁时初学篆刻,因为刻印必须通晓篆字,他就努力啃《说文解字》。

沙孟海14岁那年,父亲因病离世,家境萧条贫困。艰难困苦中,母亲陈龄仍然决心继续培养长子。后来沙孟海考入宁波的浙江省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即受聘至镇海县立高等小学任教。空闲之余,沙孟海一边埋头读书,一边精研书法篆刻。一日,他得知一代学者冯君木创办国学社开馆收徒,大清早赶到宁波后乐园(现中山公园)报名,考试时以一篇四六骈文和一手漂亮的书法成功入学。

经冯君木的引荐,沙孟海来到上海,出任宁波大商户屠、蔡两家的家庭教师。授课之余,他拜访了乡贤赵叔孺,与章太炎、马一浮等民国时期的思想家交往,受益良多,后又访晤了康有为、郑孝胥等前辈,还受到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吴昌硕的点拨和赞许。

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后,沙孟海书法篆刻之名随之鹊起,年仅24岁,就被乡贤一致推举,为《大咸乡赡灾碑记》撰稿。1929年,年仅29岁的沙孟海又被聘任为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沙孟海先出任浙江大学教授,后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他依然故我,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学术并从事艺术创作。

改革开放后,沙孟海迎来了他书法艺术蓬勃向上的春天,他说:“文艺得到了春天,我虽八十之年,还是壮心未已,正想与中年人一道,继续上进,昌硕先生讲‘谓我何求颡有眦,八十翁犹求不已’。”

这一时期,沙孟海的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积累多年的学术成果大量出版,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述》《沙孟海论书丛稿》《印学史》《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书法集》《兰沙馆印式》《沙孟海写书谱》等,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

1992年,沙孟海书学院在沙孟海的故乡建成,同年10月10日,一代书学泰斗与篆刻并印学大家与世长辞。

心系家乡

因人生际遇以及工作的需要,沙孟海半生漂泊在外,但始终操着一口浓重的宁波话乡音。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家乡人民时时感受到,他深深地眷恋着自己的故乡。

在沙孟海一些书法佳作中,往往可见 “家在赤堇山麓”“赤堇沙氏”“于越濒海之民”三方自刻的常用印,其中赤堇就是指故乡沙村所在的堇山,沙村曾一度隶属于大咸乡,这几方印都带有明显的沙老故乡地理标记。后来,他还曾为产石的家乡题写了“大松石”三个字。

20世纪70年代末,沙孟海被推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等职,名满天下,全国各地以至海内外请他作书的单位和个人门庭若市。毕竟已是八十多岁老人了,年高多病,加之工作繁忙,不得不由组织出面,在其家门口贴上了谢客告示。但对于故乡来人,乡音就成了特别通行证。

沙孟海的墨迹在故乡随处可见,鄞县人民大会堂、鄞县人民医院、鄞县工人文化宫、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鄞县咸祥镇中学、塘溪中学等单位标牌名称,都曾出自他之手。为了写好“甬港饭店”的四字招牌,他在饭店里一口气写了二十多遍,直到满意为止,扔掉的题字铺满了整个房间,可见沙老对艺术的严谨和对故乡的深情。

改革开放后,沙孟海已年近八旬,又先后在1982年3月、1983年10月、1989年10月、1991年10月、1992年4月,共5次 重 返 故 土。1992年10月,沙孟海在杭州谢世后,安葬于故乡的陵园。

沙氏五杰

在沙孟海的出生地鄞县塘溪沙村,1926年4月成立了农民协会。5月建立了中共宁波地委鄞县沙村支部,这是鄞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也是宁波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沙村人才辈出,作为家中长子的沙孟海,带出了著名的“沙氏五杰”。

古训有“长兄为父”,沙孟海既是全家经济的主要支持,更是家中的精神支柱。他曾帮助二弟沙文求进入效实中学,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帮助三弟沙文汉进入宁波四师,后考入甲种商业学校;帮助四弟沙文威进入省立四中;帮助五弟沙文度进入上海美专,后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五兄弟的革命生涯中,他多次掩护弟弟从事革命工作,使五兄弟精诚团结,患难与共。

老二沙文求(1904—1925年),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烈士。一九二五年二三月间,中共上海地委根据党的“四大”关于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的决定精神,在鄞县城区成立中共宁波支部。1926年,中共宁波地委鄞县沙村支部建立,沙文求担任党支部书记。沙文求领导农民进行反霸、反奸商斗争,沙村成了鄞县农民运动的中心,革命影响到鄞奉两地,给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其中影响深远的是,1927年5月19日,鄞奉两地农会会员百余人发动的“罗浦暴动”。沙文求于广州起义后牺牲。

老三沙文汉(1908—1964年),1949年后任浙江第一任省长。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在宁波带头参加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爱国斗争,后一直从事党的工作。

老四沙文威(1910—1999年),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共青团宁波地委委员、组织部负责人等。1934年10月起,先后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从事情报工作。

老五沙季同(1912—1943年),是赴延安的革命战士、艺术家。由于从小受到几位兄长革命思想的熏陶,自幼就在家乡参加革命斗争。193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经长兄沙孟海介绍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师从徐悲鸿学画。1938年秋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加入贺龙领导的120师担任宣传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43年离世。

沙氏故居的后院天井紧挨着后山,其中一棵粗壮的银杏树高入云端,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当年沙氏兄弟们亲手所种。

两岸书法家共同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

2020年6月11日,是沙孟海先生120周年诞辰。因疫情原因,原计划6月举办的纪念活动,推迟到了年底。纪念活动的主要举办地在北京,从11月28日持续到12月6日。

“沙孟海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来自浙江省博物馆、沙孟海书学院、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天一阁博物院等单位收藏的沙孟海书法篆刻作品、手稿和文献三百余件,全面展示沙孟海先生在学术研究、考古文博、书法篆刻创作以及高等书法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理事长古菲说: “1983年,创社80周年之际,沙老建设性地提出传统篆刻依附于金石,而今篆刻可以成为独立学科,并积极践行他的观点,将篆刻学推向新高度;在西泠期间,他还主动发起筹建国际印学研究中心,充分体现先生的国际视野。”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家妙表示,沙老是中国书法专业主要创始人之一,1963年招收第一届书法专业本科生,他可谓“筚路蓝缕,开创有功”;1979年,他又与陆维钊、诸乐三、刘江、章祖安等五人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招收了全国第一批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为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呕心沥血。“他在病床上的一封《致刘江先生信》堪称构建高等书法教育理论体系的经典文本。”戴家妙说道。

2020年11月30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播出报道《两岸书法家共同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一百余位两岸书法家回望了沙孟海先生的学术和艺术生涯,共同挖掘梳理沙孟海的时代意义和文化贡献。

作者简介:

朱立奇,《宁波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