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宁波“四知”精神的光荣代表

(三)彰显宁波“四知”精神的光荣代表

在2018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上,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首次用“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介绍宁波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宁波人独特的精神气质。2020年7月召开的宁波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决议》,明确“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为宁波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特的精神品质,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而屠呦呦的成长之路和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正是宁波“四知”精神的完美注脚。

知行合一就是注重实干,讲求实效,是宁波人的立身之本。王阳明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主张“知行并进”和“事上磨练”。在这一思想熏陶下,宁波人一切从实际出发,观实情、干实事、求实效,在学术上孕育出“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在经济上培育出低调务实、高效实干的宁波帮和当代甬商。屠呦呦从小立志选择攻读服务国计民生的冷门中医药专业,又几十年如一日地发掘和研究祖国宝贵的中医药资源,体现了她的务实与经世。

知难而进就是百折不挠、开拓创新,是宁波人的历史性格。宁波襟江滨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鲜明的海洋文化个性,也锻造了宁波人知难而进的刚硬与百折不挠的坚韧。从楫舟远行的河姆渡人到“羽人竞渡”的于越族先民,再到“海上丝绸之路”上穿越惊涛骇浪的唐宋商人,直至背井离乡、闯荡世界的宁波帮,还有改革开放后摸着石头过河的个体工商户们,都因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屠呦呦在科学实验中,不畏艰难,屡败屡战,始终不弃初衷,终于获得成功,这种使命感、坚韧性、奋发力正是知难而进的集中体现。

知书达理就是诗书传家、崇文重教,是宁波人的文化基因。宁波人向来恪守“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无论是科举时代的进士数,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获评的两院院士数,均居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厚重的文化土壤,培植出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孕育出知书达理、明理守信的宁波人。“书藏古今”成为宁波的城市口号,宁波6次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屠呦呦从小浸润着这座城市厚重的江南诗性文化,读诗书,明事理,养成了含蓄、内敛、谦卑的性格,富有东方气度、宁波韵致,这一性格也为她从事“坐冷板凳”的科研奠定了基础。

知恩图报就是爱国爱乡、兼济天下的胸襟,是宁波人的精神特质。宁波的先贤大儒、工商巨子、政界领袖、社会贤达,总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家乡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宁波帮之所以能够绵延几百年至今依旧兴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一颗赤子丹心,一片家国情怀。面对国家兴亡,他们坚守民族大义,振兴教育实业,致力社会进步;面对家乡建设,他们乐善好施,捐资办学,兴办医院,树立慈善的城市新名片。屠呦呦自觉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和一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