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彪:从实业救国到科教兴国

曹光彪:从实业救国到科教兴国

人物档案

曹光彪(1920—2021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鄞县,是香港永新集团创始人,港龙航空创办者,被誉为“世界毛纺大王”。曹光彪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赴内地投资兴业的港商,开“补偿贸易”之先河,对此有人总结为“投资捐资双管齐下,爱国爱港振兴中华”。

曹光彪是浙江大学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历任国务院港澳办港事顾问、新华社香港分社港事顾问等职,获香港特区政府银紫荆星勋章和浙江省爱乡楷模、上海市荣誉市民、宁波市荣誉市民等称号。1999年4月,国家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为456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曹光彪星”。

宁波籍爱国港商人士、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光彪于2021年3月12日凌晨2时26分,在香港港安医院离世,享年101岁。

曹光彪是位闻名世界的实业巨子。他首创毛纺厂,是第一位去欧洲开拓毛纺市场的中国人,被誉为“世界毛纺大王”。其后又发展航空业务,创办第一家由港人自行管理的航空公司港龙航空,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曹光彪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首个赴内地投资办厂的港商。他投资的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光学镜头曾运用于“嫦娥”二号、三号和四号等航天工程。

在事业取得成功后,曹光彪先生热心内地教育事业,对故乡宁波的高教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与热忱,先后在宁波大学捐资助建了曹光彪科技楼、曹光彪信息楼,并捐资设立纵横码推广基金等项目,有力助推了宁波大学的快速发展。

毛纺生意做到全世界

20世纪,曹光彪的父亲在上海经营“鸿祥”呢绒店,曹光彪自小聪颖机敏,上学之余就跟着父亲学做生意。尽管学习成绩一向优异,但突然遭遇家庭变故,17岁的曹光彪无奈辍学,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家。曹光彪接手呢绒店后,原本门可罗雀的“鸿祥”再次焕发出生机,而且与上海滩老资格的布店“宝大祥”“协大祥”齐名,人称“三大祥”。

几年后,曹光彪便将“鸿祥”的分号开在了南京、重庆等地。他还在上海建了毛纺厂,所产纯毛凡立丁一时畅销全国。

1949年,曹光彪去了香港。1954年,他创办了香港首家毛纺厂——太平毛纺厂(后发展为永新企业有限公司),接着又开拓了另一个新行业——针织业。从此,曹光彪的事业进入“蓝海时代”。

1964年,曹光彪又创建了永新企业有限公司。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地价和工资快速上涨,曹光彪及时将业务向海外拓展以降低成本,永新公司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毛衣生产商。他本人被尊为“香港毛纺界的元老”,并赢得了“世界毛纺大王”的称号。永新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先后在葡萄牙、毛里求斯、美国、法国、德国等建立工厂,经销商也遍布全球。

内地办厂首创“贸易补偿”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内地封锁之时,曹光彪就开始与内地做生意。 1964年,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陈诚宗希望他为国家多创外汇收入,特别是向国际市场代销国产毛衫和其他纺织成品。但当时国产毛衫花样陈旧、质量欠佳,加上内地工厂生产管理落后,工人积极性不高,一些瑕疵品也无人负责,要想推销出去困难重重。

既然代销行不通,那就在内地办一个工厂试试吧!一个“贸易补偿”的念头在曹光彪心中随即萌生。曹光彪返港后,立即拟订了一份计划,由香港永新企业引进设备和技术,培训管理人员和操作工。原料全部由“永新”进口,产品全部由“永新”外销,厂址设在广东珠海。合作期为五年,所有厂房建设与生产设备费用以人工费作为补偿。

陈诚宗拿到计划后,立即向中央汇报。不到一个月,中央同意了曹光彪的建议。就这样,内地第一家由境外人士开办的工厂——珠海香洲毛纺厂诞生了。

香洲毛纺厂投产后,效益比预期好很多,原计划五年收回成本,结果不到两年就收回了。曹光彪在珠海一举投资了近800万元港币,由此开创了“补偿贸易”,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以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兴办实业反哺故土

1997年,故乡的企业——宁波光学仪器厂经营困难,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单一品种的传统低档显微镜。当时已77岁高龄且从未涉猎光学行业的曹光彪,坚信科技兴国,更想造福乡梓,决定投资收购宁波光学仪器厂,改名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并自任董事长。如今,宁波永新光学已经成为全国光学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的光学镜头曾运用于“嫦娥”二号、三号和四号等航天工程。公司产品近七成销往美、日、德、俄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徕卡”“蔡司”“索尼”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核心供应商,还第一次由中国人主导制定了显微镜领域的国际标准。

2009年,曹光彪的孙子曹志欣大学毕业后来到宁波工作,从永新光学市场部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如今担任永新光学董事。

作为企业家,曹光彪虽然有大将风度,但现实中却是一个非常低调务实的人。他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两条:一是“不生气”,二是“吃亏是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曹光彪还强调自己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

为家乡教育竭尽全力

曹光彪不仅有家国情怀,还情系家乡教育。在故乡宁波,曹家捐资兴学代代相传。曹光彪的父亲曹厚敦,事业稍有所成就在家乡鄞县(现鄞州)曹隘捐资创建了宽仁学校,后来由曹光彪先生续资改建为宽生学校。改革开放以来,曹光彪先生继承了家族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先后在祖籍地多次捐资建成以其父的字“宗华”命名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此外,曹光彪先生先后捐资1300万元建造了宁波大学曹光彪科技楼、曹光彪信息楼,其子曹其东先生又出资 300万元设立“宁波大学曹光彪学生科研奖励基金”。

曹光彪信息楼

记者了解到,陈剑平院士及其团队的植物病毒学研究所就在曹光彪科技大楼。“宁波大学曹光彪学生科研奖励基金”为永久性基金,用于奖励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研究生,至今已在学校评选 18 届,每年奖励金额为18万元。

回首往事,一幕幕犹在眼前。1986年宁波大学建校时,曹光彪先生就参加了当时的开学典礼。1995 年,他率子孙三代来到宁大,主持他捐建的曹光彪科技楼奠基典礼。他满怀深情地说:“振兴宁波,事在人为,基础在教育。教育乃立业兴教、强国之根本。能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是我和全家人的光荣。这次我把全家子孙三代人带来,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家乡,别忘了自己是宁波人,将来他们要比我更加爱国,要多为家乡 出力。”

2004年3月24日,宁波大学曹光彪信息楼落成仪式上,曹光彪深情地说:“今天,我还带来了许多香港的朋友,这其中就有许多宁波人,希望他们多多关心、支持宁波大学的发展。”这句很平实的话,饱含着他对家乡教育特殊的关心与厚爱。

作者简介:

王冬晓,《现代金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