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的科研追求

(二)“顶天”“立地”的科研追求

王选院士在谈及研究方向和任务时,曾提出过“顶天立地”的概念。“所谓顶天,就是要立足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在学术创新上有新突破,要以引领学科发展为己任;所谓立地,就是要关注现实需要,从国情出发,在解决当下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发力”。宁波籍院士在科研追求上便是以这种“顶天立地”的精神顶住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这片天”,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这片地”,攻克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些尖端科技领域不断出现宁波籍院士的身影——景益鹏院士向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挑战,王建宇院士向量子世界进军,余梦伦为中国火箭设计美丽飞天弧线,徐芑南送“蛟龙”造访七千米深海……前沿性的研究顶起了中国科技的一片天,成就了中国人的复兴之梦。这些看似与日常生活联系不那么紧密的尖端科学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揭开暗物质和暗能量之谜,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会导致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对量子世界的研究从观测、解释为主走向操纵,人类正处在“调控时代”的新起点”,而航天与深海探测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太空及深海资源,为人类造福。眼下这些高科技凸显的是“顶天”的气概,是一流的技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整体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水平,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未来它带来的革命性改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迁。

更多的宁波籍院士“顶天立地”的追求体现在学科交叉地带研究创新,在突破中实现技术转化,创造出高端产品。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传统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迫使科学家将眼光放大到其他学科,借鉴其有益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找到学术方向延伸的新突破口,在那些未被探索的肥沃土壤上,发现更具生命力的学科分支。比如陈子元院士的核农学就是由核科学技术与农学的结合,包括辐射育种、农用同位素示踪、核分析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这在所有学部委员的专业中是唯一的由我国兴起的学科,它将载入中国的科学发展史”。随着时代的进展,他又将核农学与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把核农学的研究水平、测试效果和结论的解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再比如周永茂院士将核能与医疗结合起来,开发医治肿瘤的核医疗器械——医院中子照射器,为我国中子俘获疗法治癌填补了空白;沈自尹院士首次将西医研究的现代科学方法用于中医研究,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为中医的现代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亚珠院士将高电压与医学工程相结合,研制成功液电式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及磁波刀和超波刀,这些被国际关注的创新成果给无数病人带来了福音。还有陈勇院士在环境与能源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提出了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性理论,对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城市和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出的大量废物的处理,他提出了“城镇矿山”开发思路和技术体系;针对垃圾燃烧处理问题,他提出了有效控制方案,解决了垃圾燃烧处理中的一个重大难题。陈勇院士说,一个研究者应该做“顶天立地”的工作,所谓“顶天”就是要做顶尖的、开创性的、集成创新的工作;所谓“立地”就是要接地气,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得以应用。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节能、环保、资源再生利用、城镇化、智慧城市等方面,并深入一线,帮助相关企业解决技术发展问题,真正将“顶天”“立地”落在了实处。

宁波籍院士以“顶天”“立地”的科研追求创新了多种学科建设模式,他们或从社会、市场和自身学术优势出发,建立包括政府、学术界、国家实验室、临床机构、产业界、资助机构等在内的合作网络,围绕共同领域、任务或目标,积极组织多方力量,促进多学科横向交叉融合,实现学科或学术创新,形成若干学科相互渗透、多元主体联合攻关的学科建设方式,开辟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学科发展;或者从社会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使学科成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用户体验等各种链接中关键要素,努力促进学术价值、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学科建设获取可以持续发展的动力。

宁波籍院士研究工作的“顶天”“立地”,不仅创造了前沿性科技成果,还使学科进入优势地位。这个思路对于把握科学研究的目标导向,推进教育上的人才培养创新等,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