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新政”迎新学——晚清十年
1900年,八国联军铁蹄的蹂躏,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强烈地震撼着清廷。在严酷的时局逼迫下,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 “变法”上谕,声称三纲五常虽为“万世不易之理”,但政府的统治则应顺时而为,且要学习“西政之本源也”。由此开启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至1905年废除)、创办新学堂(1901年始)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的。沿着这个方向,新学堂越办越多。之后,又仿照日本模式颁布学制(1903年),创建新的教育行政机构。
与其他城市相比,宁波在这场“新政”中是比较顺畅的。因为宁波的官学在经历维新运动之后,大多已是名存实亡,上谕一经颁布,宁波各地的书院就纷纷改设为小学堂,内设堂长(校长),其进程很是顺利。1902年,宁波知府高英创办宁波最早官立的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四所小学堂,聘请绅士为学堂董事,每校有学生20 —30人,不收学费。同年,鄞县监生石志相捐资创办存义小学堂,白季荪携同乡共建镇海便蒙小学。
科举废除后,由于朝廷另辟蹊径保全乡绅阶层的特权,他们变得非常热衷于开办学堂,这导致1905年以后新式学堂发展迅猛(因为地方上的学堂一般都由乡绅开办)。据《宁波市教育志》统计,1908年,宁波各县(含余姚、宁海)共有高等、两等、初等、半日制小学堂280所,学生10453人(见表5)。慈溪、镇海等县还建有若干所县立中学堂。1905年,奉化县龙津学堂改为奉化中学堂。1908年,奉化县王昌满、沈皆诚、毛毓英、竺商耀等捐资助建班溪乡剡源中学。据《浙江教育官报》第十五期记载,1908年,今宁波市境内的中学堂有5所,学生313人。1911年,盛炳炜募资在镇海梓荫山麓创办镇海县立中学堂。当时的新式中小学校可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另外,教会办的斐迪学堂、中西毓才学堂、崇信书院、三一书院、养正书院、崇德女校、圣模女校等7所教会学校设有中学班。
表5:1908年宁波各县(含余姚、宁海)小学堂统计表
新式学堂的教育内容普遍加强了外语和自然科学学科的设置,例如英文、天文、舆地、算学、博物等。按照新学制(“癸卯学制”),初等小学堂的教学科目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8科,另设随意科目图画、手工。每周授课时间以30小时为上限,其中读经讲经须达12小时。高等小学堂改中国文字科为中国文学科,增设图画科,并根据实际情况加授手工、乐歌、商业、农业等随意科。中学堂学制五年,课程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算学、历史、地理、博物、物理、化学、法制以及理财、图画、体操等12科。可见,实学、西学的内容增加甚多(详见表6)。
表6:各式学堂教学科目设置举例
在兴办新式教育的同时,宁波各属县还为年长失学或年幼家贫无法就学者设立简易识字学塾。这些学塾一般附设在小学堂内,或借用祠堂、庙宇,由小学教师兼任塾师,晚间授课,书籍物品免费供给。至1909年,今宁波市境内创办简易识字学塾24所。至1910年,扩大到92所(见表7)。这为贫苦民众子弟的入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表7:1910年宁波府各属县(含余姚、宁海)设立简易识字学塾统计表
改制中,清廷并不主张女子受新式教育,但宁波有不少思想较为开放的士绅坚持开办女校,专收女生入学,实为宁波一大风景!早在维新时期,慈溪先后在观海卫、沈师桥、鸣鹤等地建有4所女子学堂。1903年,镇海开办务实女学堂。1906年,宁波府女学堂在西门口长庚庵旧址建立。1909年,慈溪再建浒山、三山两级女子学堂。1910年,樊棻创办勤稼女学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奉化王慕兰女士的女学办学热情。王慕兰幼年随父宦游。回乡后,于家乡董李设蒙馆教授学生,后至宁海马岙,奉化大公岙、石门、红瓦等地任教。1902年,于奉化萧王庙孙锵家办学馆,专招女生,时远近闻名。1906年,出任县城新式女学堂堂长,达17年之久。离校后,仍继续襄助家乡霞溪小学。县知事曾赠匾称其为“巾帼丈夫”。
随着新式学堂的大量涌现,师资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宁波的有识之士因而创办了师范学校。1904年,余姚士绅蒋怀清在县城创设余姚师范讲习所。1905年,知府喻兆藩于湖西月湖书院旧址(今偃月街小学原址)创设宁波府师范学堂,是为浙江省最早的一所师范学堂。学堂设完全科和简易科两类,前者修业年限为5年,设修身、教育学、中国文学、算学、博物、理化、习字、图画和体操等科目;后者修业年限为一年,并减少读经讲经、习字等科目。学校免收学费,毕业后必须从教,若否,则赔偿学习时的学费。据统计, 1907年宁波府师范学堂1所,学生95名;余姚师范讲习所1所,学生24人。1908年、1909年,象山劝学所(时新设教育行政机构)又举办两期师范传习所,学习时间均2个月,结业26人。
为了适应宁波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应新学制的要求,宁波的有识之士还积极创办实业类学校,以培养政法、农业、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1906年,鄞县创办甬东商业学堂。1907年,在原孝廉堂旧址(原解放北路市政协大院内)成立宁波法政学堂,是为宁波工程学院的前身。1907年,成立宁波两等商业学堂和镇海县商业学堂。1908年,余姚泗门镇谢宝书邀集66人入股,筹得银元13040元,创办余姚汝湖农校,并亲自任堂长,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1910年,吴锦堂把锦堂学校高等部改为初等蚕科实业学校。1911年,吴锦堂注资锦堂学校,并扩充学校设施设备,将其改为锦堂农业中学堂。
在构建新式教育体系的同时,宁波府县各级教育团体也相继设立。1905年,知府喻兆藩与张美翊、陈训正等成立宁波教育会(陈训正出任副会长)。1903年,奉化教育研究会成立。1906年,士绅冯丙然等发起成立鄞县教育会。这些教育团体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做了大量的推进工作,对于改造旧教育,促进上述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废科举、兴学堂同步推进的是留学日本、欧美潮流的勃兴。据吕顺长博士在《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中统计,清末浙江在日本的留学生有明确籍贯的共570人,其中宁波府县有87人,与温州并列第三,若含余姚、宁海两县,则人数为102人(见表8)。另有不少人留学欧美。胡文耀、翁文灏、王正廷等近代宁波籍知名人物都在留学日本、欧美的潮流之中。
表8:清末留学日本的宁波籍(含余姚、宁海)人士统计表
然而,教育改革的实效如何呢?这还是有疑问的。首先,由于新式教育的教师奇缺,因此大多数新式学堂不可避免地聘请有传统功名的士子授课,他们毫不了解新式教育,一般仍旧按照旧课程授课,这自然会使所谓的新式教育大打折扣。其次,新制度中尽可能地保留了旧东西,例如,由皇帝任命学堂终考总监,然后对考试合格者授予功名,显然,这与以前的程序并无二致。再次,儒学在新式学堂中是不容忽视的,其学习方法也是老一套。新式学堂仍然强调思想控制,在学堂的礼堂和教室中都贴有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每月初一全校齐声朗诵。以上种种,都不免使新式教育蒙尘。但是,“新政”毕竟在王朝旧制中为新式教育撕开了一道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