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教育类建筑特征与实例

二、宁波帮教育类建筑特征与实例

1.宁波建筑形制的平面布局特征

从现存宁波建筑的总体平面布局观看,大致有六种形式,其中教育类最多的是回字形建筑。它们分别为:一是最经典的H 型建筑——宁波帮民居的原型,如海曙区张苍水故居;二是日字形建筑,这类建筑平面其实是H型建筑平面的变种,如海曙月湖盛园李氏宗祠;三是卅字形建筑,这类建筑是H型平面的另一变种,如莲桥街胡宅、镇海十七房和鄞州走马塘民居;四是多进天井式建筑,这类建筑是H型建筑平面的扩展,如宁波慈城半浦村中书第、海曙翁氏故居西侧周宅;五是凹字型建筑,这类建筑与H型建筑平面不同的只是没有后天井,如海曙区大书院巷翁文灏故居;六是回字形建筑,这类建筑常见于西洋建筑或中西合璧建筑,中间一般三开间,进深基本与中间差不多,四周围墙,如海曙中营巷21号周宅。

2.教育建筑经典实例

(1)慈溪锦堂学校(回字形建筑)。为吴锦堂先生创办。蔡元培先生在评述全国教育事业时,称吴锦堂、陈嘉庚、聂云台为“中国办学三贤”。锦堂学校旧址位于观海卫镇锦堂村,北临高不及10米的隐架山,其余三面学堂河护围,南架石桥通行出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爱国华侨吴锦堂为振兴中华、启迪民智,在家乡购地五十余亩,独资创建此校。学校整体工程规模宏大,建口字形教学楼一幢,共计104间及杂平19间,还辟操场、置花园、建蓄水池、掘学堂河,历时3年,耗资23万余银元。浙江巡抚呈光绪皇帝的请赏奏折中称其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

步入学堂桥,左是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右是操场,莘莘学子,治文习武。迎面二层楼口字形主体建筑庄重典雅、美观大方。门楼为欧式风格,六根水泥大柱擎起半圆形的三开间阳台;抬梁采用大跨度人字形五角梁结构,每间进深6.6米,前有檐廊1.6米;楼下檐廊石板铺砌,四处转角均安装1.4米宽楼梯,中间方正形大天井栽花植树,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幽雅的学习环境;楼上木地板、铁护栏、梁柱间以拱形装饰;屋顶披小青瓦,墙体青砖清水错缝平砌,白灰嵌缝。整座校园一面靠山,三面绕河,矗立于旷野之中,绿荫环抱,葱郁秀妍。2013年3月,该校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江北半浦小学(回字形建筑)。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西南隅,1926年10月建,十六年十月竣工,为西洋风格,是宁波地区较早的教育设施,体现了集官、商、农三位一体的渡口古村——古慈溪县半浦村兴文重教的传统。半浦小学由中国近现代百位银行家之一的孙衡甫先生投资建设而成的,校门边的石碑上有记载。钱庄伙计出身的孙衡甫,1911年盘进四明银行,1933年创办四明储蓄会,投资房地产和放款业务,任四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达27年之久,是上海滩当时金融界的风云人物。虽然在上海愚园路拥有豪华别墅和防弹名车,但是孙衡甫始终未忘故乡是在姚江边的半浦村。从所能找到的史料记载中,从半浦村村民讲起孙衡甫那如数家珍般的讲述中,从半浦村现存《孙君义行碑》那斑驳的字迹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孙衡甫心中那割舍不了的故乡情结。孙衡甫在家乡有不少善举,曾捐款修建灵桥,还出资修建了从半浦村向北通往慈城长约5千米和半浦村向东通往小西坝2.5千米的道路,当年这两条道路宽约1米,全程都用青石板铺成,极大地便利了沿线村民的外出,使得半浦村与外界的联系一下子更为广阔了。在修路的同时,他还出资对紧挨半浦村至慈城道路边上一条姚江支流进行了疏浚,改善了小河沿线村庄的饮用水,也方便了周围农田的灌溉。

半浦小学

上海生活的经验使孙衡甫意识到学习对改变家乡面貌的重要性,遂于1921年捐资建造了半浦小学。小学坐落于半浦村的最南边,由教学楼与两侧的排房及南侧入口排房围合成一块宽敞的闭合活动空间,形似院子,院内中轴线为主要道路,两侧种了很多花草树木,景色十分优美,入口前方原为学校活动场地,现已被民房占用。主教学楼五开间,为两层人字坡硬山顶建筑,上下层样式一致,属民国时期常见砖木清水砌筑,屋架为人字五角梁结构,主教学楼配有明显高起的石砌台基,明间设甬道通大门。两侧排房为单层硬山(观音兜)顶,且每隔20米设防火山墙,末端山墙外侧有精美砖雕,每侧10间。南排房为单层硬山(人字形)屋顶,共7间,正中间为主入口通道,正对主教学楼。

现在看到的那幢欧式风格二层主教学楼建筑,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沿线聚落的绿色研学基地之一,是宁波传统古村落半浦村中尽显豪华和奢侈的小学旧址。学校内外原有水泥平整过的二个操场,操场上那满排的篮球架,校园内那几净窗明的教学楼,每间教室中那长长的木地板,以及每扇窗上那镶嵌着的彩色玻璃。这一切都给年长的村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当年的学生直到今天给外人述说起当年的学校来,言语中依然带着几分自豪。2004年4月被江北区公布为区级文保点。

(3)云龙学校(回字形建筑)。位于鄞州区云龙镇云龙村,建于1922年。该学校面临鄞州三大河流之一的前塘河,坐西朝东,整座学校类似四合院的形式,东、南、北三面皆为二层楼校舍,西面为六间屋面的大会堂,东首正门额上书有“云龙学校”四个正楷大字。

该校为鄞籍人士张延忠所造。张延忠,鄞县云龙人,铜匠出身,后为船上水手,曾为美国人修好一艘他们无法修好的船而发迹,后创建浦东造船厂。1922年回乡出资建造云龙学校。

该校建筑用料考究,结构精致,建筑风貌别具一格,且保存状况较好,主体结构未有较大的改建或添建现象,是鄞州区域内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作,亦是进行爱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教材。

(4)镇海驷桥小学(原称宝善堂,凹字形别墅式建筑)。位于贵驷里洞桥,保存极为完整,且建筑构筑特异,为近90年历史的民国时期校舍,原称宝善堂,为教育子孙继承善良美德,取《列国志》中的“楚国何以为宝,以善为宝”作为办学宗旨,并取其中的“宝”“善”两字以为校名。

1906年太师刘崇照回故里后,时任镇海县教育会长,他筹资数万银元兴建宝善学堂,曾留学日本的著名医学专家余岩任该校首任校长。其后于1910年由贵驷里洞桥人宁波帮商人刘奂出资建新校舍,将宝善学堂改名为驷桥学堂。1934年,宁波帮著名商人刘聘三在沪经商发迹后,发动在沪宁波帮商人三十余人,筹集资金6万余银元,仿摹奉化武林学校模式兴建驷桥小学,并又将驷桥学堂改名为驷桥小学并沿用至今。

该校舍远观如西班牙式小别墅,清水墙细密精致,檐下回廊环绕,西式护栏间间相通。中间为礼堂和教师办公用房,后面设置操场,路面用混凝土浇筑,上有模印麒麟等纹饰,简洁而又美观。校舍四周种植名贵古树达数十种之多。该建筑之历史渊源、构筑新颖、保存完整,在宁波商帮建筑中属少见类型。

(5)海曙澄怀学堂(民居凹字型建筑)。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正在筹建的长春门公园内,南苑饭店西侧地块,为清晚时期的建筑。学堂为坐西朝东的三合院,临街而枕河。砖雕门楼,门楣上书砖雕“澄怀学堂”匾额。进内是三间两弄的主楼和南北两侧的倒座明轩。主楼坐北朝南,为三间两弄重檐硬山式楼房,进深七柱,前檐柱上有十字斗拱,前檐有月梁前端呈象鼻状,饰三脊马头墙。出口门即为南塘河。据调查,此建筑最先为澄怀学堂,后曾作惠庆医院,最后卖给吴姓人家,现围墙上界碑有“吴文房界”字样。2005年4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点。

澄怀学堂

(6)求精学堂。位于宁波国家高新区梅墟街道求精路3号,由号称“煤炭大王”的谢天锡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西方寺址上捐资兴建,原校区南侧为操场等,现已改建为道路,校舍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为原学堂校区的北侧两幢,前幢为西式教学楼,后幢为原西方寺大殿传统硬山顶抬梁式建筑改建的中式礼堂,礼堂西侧为由原厢房改建的教室及当年作为教师宿舍的平房等。

西式教学楼为两层砖混人字坡五角梁结构建筑,其屋南立面只开玻璃摇窗,东西两侧各六扇,北面后檐上下均设走廊,便于师生通行。在一层的中间设过路通道,门洞为砖拱券型,其门楣上方镶嵌砖雕匾额,上刻行楷“求精学堂”四字,匾上方仍开窗户一扇。在一层设教室和办公室各两大间,二层设教室三间。礼堂为五开间三架梁八檩单檐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顶木结构建筑。西厢房为重檐二层传统中式建筑,上下均设教室一间。

求精学堂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培养了中科院院士戚正武、工程院院士郁铭芳,广州起义烈士沙文求等,且近现代书法大师沙孟海曾在此任教。学校对研究宁波的近现代教育及宁波帮的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2013年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点。

(7)其他案例。目前宁波全大市现保存和保护利用较好的,以及兴建的教育类建筑还有很多,诸如海曙区和义路上的甬江女中,现辟为宁波教育博物馆;解放南路东侧的启明女中,是宁波城市早期中共地下党支部旧址;孙文英小学、翰香小学;鄞州区云龙石桥小学、姜山师范、正始中学、李惠利中学、李关娣小学、五乡邵逸夫小中学、王传麟投资的高新区梅墟信懋学校;奉化区溪口武岭中学;等等。

此外,在宁波,除了建筑整体外,里面的建筑功能区或者建筑物品,很多也诉说着近现代的历史故事。例如,宁波本地中小学校园里的“红色印记”很多,校园里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润泽学生心灵的重任。镇海中学亭台楼阁古朴典雅,“红廊”、朱枫故居诉说红色精神,山水间荡漾着一股悠然宁静之意;北仑区霞浦学校将“人亚红色基因”“人亚精神”注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余姚市梁弄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坐落在四明山革命老区的“红军小学”,校园里的红色文化已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象山县殷夫中学教学楼前,“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的雕像手持书卷卓然而立,学校深挖殷夫人文资源,与学生教育相结合…… 不少学校都与宁波的红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代在变但传承精神不变,革命先辈们的精神,鞭策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奋进。学校建筑蕴藏的一处处“红色小景”,让校园红色记忆系统化、可视化、可及化,始终激励着学生争做新时代的“红色传人”。

老一辈宁波帮人士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建设的热忱渐渐老去,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子女甚至是孙子、孙女这一中生代群体。如果说祖辈们是去“闯世界”的,那么后几代就是“守江山”的。在包玉刚、王宽诚、邵逸夫等老一辈宁波商帮之后,新一代宁波商帮接过接力棒。每年清明,大量工作生活在上海、中国港台地区和欧美各大城市的宁波商帮游子,回乡扫墓祭祖。一句乡音,一分乡情,让无数漂泊的游子魂牵梦绕。

本固则枝荣,根深则叶茂——这是宁波帮百年兴盛的奥秘所在。宁波故土与宁波商帮后代之间正是根与叶的血脉联系。邓小平的“宁波帮,帮宁波”成为宁波发展腾飞的基石和强大动力。随着老一代宁波商帮人士的故去,需要维系宁波与宁波商帮后代的桑梓情意,让第二代、第三代宁波商帮能继续生发故土根系的情感。2009年10月开馆的宁波帮博物馆成为全世界宁波帮的“情感地标、精神家园”。宁波教育博物馆也是同样,其中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历史,其背后都有能反映宁波帮精神的故事,体现着宁波帮人士对家乡的深厚情谊,这些藏品都是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普查所汇总的宁波帮建筑多达200多处,是海内外宁波帮和860万宁波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架起了座座虹桥,维系着宁波商帮子子孙孙的桑梓之根和故土之情,我们于情于理应当全力保护好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使宁波帮精神永续。

作者简介:

徐炯明,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文博研究员。主要从事宁波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管理,地下水下文物考古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与监测等工作。宁波教育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