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贸产业发展背景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的创办

(一)基于金贸产业发展背景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的创办

如前所述,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新学的影响,一批以培养教育、政法、金融、工商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主的职业学校在宁波应运而生。1907年,在宁波北大路孝廉堂旧址创办了宁波法政学堂。1911年改为四明专门学校,除法政科外,新设商科、银行科,与宁波区域商贸、金融业发展趋势和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相适应,因宁波帮习惯于在同乡子弟中选择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所以此举也符合宁波帮发展对家乡人才的需求。1913年,民国政府发布《实业学校令》。1914年1月,地方士绅陈时夏(曾任浙江省议会议长)、邬学韶、秦开、盛在珦、洪允祥等人认为宁波为商业巨埠,不可无培植商业人才之地,创议改四明专门学校为商业学校,定名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呈请浙江省教育厅备案,6月8日获得核准。宁波商科教育自此获得跨越式发展。

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创建之时,按照职业学校实施单科教学的规定,开设普通商科;1916年,各大洋行发展需要大量金融人才,学校又开设了银行专修科;1921年,随着上海交易所兴起,宁波也组织了宁波证券物品交易所,学校开设了交易所所员速成班;1933年增设高级银行簿记科。抗战时期,学校曾被迫停办。但到1941年9月,学校与鄞县县立女子中学、鄞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合并成立鄞县战时联合中学,招收普通科、商科、师范三科学生,商科教育得到持续发展。抗战胜利后,在北大路原址复校,招收高级普通商科和初级普通商科学生。其中1914—1939年间该校专业开设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1914—1939年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和发展情况与当时中国民族产业发展的背景相吻合。学校的专业开设紧贴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相一致。

在民国时期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由于宁波行政隶属关系的变化,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曾经几次改校名(旧宁属县立甲种商业职业学校、宁波市立商科职业学校、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等),但学校的办学性质始终不变。

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创建初期,校董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如办学方针及经济支配等皆归校董会总辖。校董会承担着选聘校长、募集办学资金、指导教学等职责,有的校董还在学校兼课。校董除个别是士绅外,其余都是政府议员、银行行长、报社总编、政府参议,以及工商界人士,这使整个学校办学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金贸产业的发展为学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并带动学校的持续发展,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也为金贸产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活力,两者相互促进,带动了宁波区域经济和宁波商帮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