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方舟:一辈子,一件事
人物档案:
顾方舟(1926—2019年),宁波籍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
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的研究长达42年,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消灭“脊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也被称为“糖丸爷爷”。
他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51年留学苏联。1958年,他在国内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更好地研制疫苗,他受命远赴云南昆明,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
1960年,研制出首批“脊灰”活疫苗,并用自己和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1962年,又牵头研制成功“糖丸”减毒活疫苗。自此,我国“脊灰”年平均发病率大幅降低,使数十万名儿童免于致残。
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成为无“脊灰”国家。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顾方舟“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顾方舟的颁奖词是:“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度过病毒的劫难。”
母亲的影响
1926年,顾方舟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均是宁波人。父亲顾国光在海关工作,收入颇丰,不幸的是,1930年,在一艘非洲来的货轮上做外勤时不幸染上黑热病,撒手人寰,留下4个年幼的儿子和还是孩童的弟弟。顾方舟的人生轨迹由此改变。
顾方舟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周瑶琴一人扛起家庭的重任。她原本是小学教师,但一个人的收入不足以养活一家人,于是,1931年年底,她将孩子们送往洞桥前王后周村的母亲家寄养,自己则以32岁“高龄”考入杭州广济产科专门学校。毕业后,北上天津,在英租界挂牌开业助产医院,以接生为业,养活全家。
1932年9月,6岁的顾方舟入读当时的私立陈氏翰香小学,即如今的宁波市翰香小学。3年后他随母亲移居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浙江小学、天津竞存小学、河北昌黎汇文中学、北京燕京大学附属中学、天津工商学院附属中学高中(现天津实验中学)。
这些学校都是母亲精心选择的结果,当时的翰香小学、河北昌黎汇文中学、天津工商学院附属中学,都是当地非常好的学校。据记载:20世纪30年代,宁波就有“中学效实,小学翰香”的说法,当时中国教育界的顶尖人物蔡元培(北大校长)、马寅初(北大第一人教务长,后任北大校长)、穆藕初(上海工商界名流、被誉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鼻祖”)等著名学者都曾来翰香小学演讲。
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的宁波人很多,一批实力雄厚的宁波商人,分别在天津开设钱庄、金店、绸缎庄、五金商号、洋行等。宁波帮的家眷是周瑶琴助产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生活开始一天天好起来,周瑶琴也鼓励顾方舟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
母亲长远的目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对幼年的顾方舟兄弟几人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顾方舟,大哥顾方乔也颇有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
显然,周瑶琴的弃文从医和身上那种不服输的性格,对顾方舟的影响是巨大的。顾方舟曾在自述中这样写道:“我非常感谢母亲的抚育和教诲,也就是那个时候,(她)给了我一个性格,那就是不怕艰难,不怕困苦,不怕脏也不怕累。”
“公共卫生搞得好,救的是无数人”
1944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当时,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刚刚起步。在那里,顾方舟遇到了同为宁波人、时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科主任的严镜清先生,严先生后来成了他的引路人。严镜清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后赴美留学攻读公共卫生专业,归国后先后在协和、北医任教,成为知名的公共卫生专家,后来也是国内遗体捐献发起人之一。深受严镜清教授影响,顾方舟将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为公共卫生领域。严镜清最打动顾方舟的发问是:“一个外科医生一辈子能救几个人?再多,你也能算得出来。但公共卫生搞得好,救的是无数人的生命。”正是这句话,让顾方舟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并坚守了一辈子。
教育的作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从中可见一斑。
顾方舟也影响了很多人。1998年6月6日,宁波大学医学院成立,请顾方舟当顾问,他欣然答应,建校不久就专程来到宁波,与学生老师见了面,还叮嘱校方让学生们“动”起来。“宁波大学成立附属医院,一方面要解决群众看病难,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据宁波大学医学院执行院长周文华回忆,师生们都感受到,顾教授为人非常和善,他对宁波大学医学院的发展非常重视,他的一些建议令创办初期的宁大医学院获益匪浅。
正是在顾方舟的提议下,宁大医学院沿袭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科室设置——临床八年制,一届只招生60人左右。同时定下发展目标:建立起一个协和医科大学那样“小而美”的医学院。如今,宁大医学院正向着顾方舟希冀的那样,蓬勃向上,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敬业勤勉的医护工作者。
一辈子、一件事
早年,在顾方舟北京实验室的墙壁上,曾挂有一条标语:“为了祖国的花朵”。
1957年起,顾方舟带领团队从横贯东西12个城市的患者中分离脊灰病毒,1958年,确定了国内流行的脊灰病毒类型,并建立了脊灰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1958年8月,卫生部派顾方舟到昆明筹建疫苗生产基地,当时物资稀缺,交通运输困难,苏联又撤走了援华专家,国内的设计资料也少。但只过了9个月,这个有19栋房子、占地1.37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就建成了。
当时,顾方舟是断了自己“后路”的,他把全家包括老母亲都带到了昆明。事后,顾方舟说:“当时也不知道哪儿来的胆,向上面就说行,一定克服困难,努力干。”
当时,开发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有两个方向,一是研发灭活疫苗,也就是死疫苗,二是减毒活疫苗,也就是活疫苗。尽管欧美国家和地区都在用死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死疫苗也有其稳定性的优势,但费用贵,打一针要几十元,而且要打三四次。而活疫苗的成本就低得多。
1959年,顾方舟去苏联考察。那时候死活(疫苗)两派正争论得不可开交,没有人能解答中国该选择哪一种。出于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顾方舟觉得,“学习外国的东西,不能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因为国情完全不同。我们要学习它最精华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他回国后就给卫生部写信,表明在中国,只有采用减毒活疫苗这条技术路线,才能预防、降低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
最后的事实证明,用死疫苗,中国负担不起,而且生产和免疫程序也很复杂。采取活疫苗路线,成为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选择。他这种科学务实的态度,让中国在2000年就宣布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
疫苗产品采用糖丸包装,也是顾方舟充分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国情,那就是运输冷链不行,活疫苗的运输、保存质量得不到保证。而采用糖丸包裹,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据说,他还是从宁波汤团的形状中联想到疫苗糖丸样式的,这也算宁波这道美食对脊髓灰质炎所做的贡献吧。
1960年,当中国第一批小儿麻痹减毒活疫苗研制出来后,由于没有经过人体试验,不能验证有否风险。面对这一困难,顾方舟以身试药,喝下了疫苗溶液,1周后,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现象。但脊髓灰质炎多发于7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在儿童身上做临床试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顾方舟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顾烈东成了中国第一个喝下疫苗的孩子。
“先拿别人家的孩子喝药不太仗义,我是组长,这个头我来带。”这是顾方舟的道义。
顾方舟曾说,一辈子,一件事,就是他的人生。“我觉得最好的最值得骄傲的,就是选择了公共卫生,选择了公共卫生的疾病预防,而且贡献了自己的一些力量。”
这是这种品格,在攻克中国脊髓灰质炎难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伟,《现代金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