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宁波中医药文化的光明使者
宁波的中医药文化,与宁波人文史一样悠久。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宁波先民在开拓生存空间的同时,为了寻求自身健康保护,从动物、植物中开掘药物,葫芦籽等出土文物开启了药食同源的宁波中医药萌芽期。三国时期的虞翻曾是吕蒙的随军医师,是有记载的宁波首位中医。南朝的虞悰擅长食疗,著有《食珍录》,继续发扬着古代药食同源的传统。自唐朝陈藏器创作《本草拾遗》开始,宁波中医药步入兴盛时期,宋元时期名家辈出,日华子、滑寿、王纶等都是一代名医,也涌现出《日华子本草》《正脉论》《针灸聚英发挥》等大批优秀中医专著。至明清时期,中医专科流派逐步形成,著名的如宋氏女科、劳氏伤科、范氏内科、董氏儿科、严氏外科等。与此同时,在清咸丰、同治至近代,宁波的中药材行业极为盛行,从慈溪鸣鹤走出了丁鹤年、乐良才、叶心培等数十位国药号创始人;当时的宁波城区砌街上聚集着五十余家药行,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上海童涵春堂等老字号大都长驻宁波坐庄办货,因而在1929年改名为药行街,沿用至今。屠呦呦曾居住在与药行街十字相交的开明街,因幼年体衰,而中药材行业极盛行的药行街应令幼年的屠呦呦印象深刻,加之甬上屠氏江北岸本支十世祖屠本畯也通晓中医,这对屠呦呦从事中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屠呦呦年少时期,不幸患上肺结核而休学,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才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种长时期的治疗,很有可能是中西医治疗后的中医调理。
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现场的演讲中说:“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里提到的葛洪(283—363年),是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为了传播道教、医学,曾经在全国许多地方修炼行医,其中宁波是遗迹比较集中的区域。宁海县岔路镇的“学士坪”,尚存葛洪丹房遗址和丹井。宁海的水车井山庙、妙峰山灵峰庵、西阳灵峰庵和茶山灵峰寺,都是奉祀葛洪之地。在奉化江口的甬山清水庵,殿侧的葛仙洞存有古碑,供奉葛洪塑像,还有炼丹灶和药臼,僧人对葛仙翁传说如数家珍。余姚市大隐镇里埠头村的谢山庙,有葛仙翁殿、葛洪丹井。在大隐镇章山村狮子潭西北,有纪念葛洪的仙人洞和药臼。在北仑灵峰山的灵峰寺,建有供奉葛洪的葛仙殿。灵峰山因众多葛洪遗存和广泛民间信仰,号称“第一灵山”。根据南宋宰相叶梦鼎所撰《西阳葛氏宗谱》载,葛洪次子葛勋迁居金华东阳,其五世孙葛常之迁居宁海西阳(今岔路镇),为西阳葛氏始祖。宁波市的老三区、鄞州、镇海、北仑、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均有葛洪后裔聚居,多系宁海迁来。葛洪是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和养生医学的先驱和伟大的实践家,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如他在世界医学史上首次记载“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比西方认为最早记载天花要早五百多年;他记载对“狂犬病”的防治方法,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尤其是他在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青蒿鲜汁治愈疟疾,为后世抗疟疾药物的开发奠定了最可靠的基石。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团队以此为线索制取的植物类抗疟新药“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这不能不说是葛洪对人类健康一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参与治疗“非典”的6个中医经典处方中,有4个在《肘后方》中有详细的记载,对“非典”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临床治疗作用。屠呦呦深入挖掘中医宝库、探索医学高峰的实践,也体现了他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高度自信和高度自觉,是传承弘扬宁波中医药文化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