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兼收并蓄,敢为人先
武汉大学行政楼(1930年工学院)远景
武汉大学行政楼近景
武汉大学图书馆侧面
武汉大学学生宿舍楼道
武汉大学图书馆正面
武汉大学学生宿舍(老斋舍)(1930年的男生寄宿舍)外观
武汉大学教学楼(现为心理咨询室等)
武汉大学教学楼(1930年的理学院侧楼顶部)
自清代乾隆前后宁波商埠兴起,宁波帮就成为最先、最快接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商人群体。宁波帮营造行业对于西方的建筑文化,采取的是开放的姿态,从实际出发,为我所用,没有太多意识形态的局限,这与宁波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他们放眼世界,兼收并蓄,敢为人先。代表人物有建筑师庄俊、卢镛标,营造师张继光、王皋荪、沈祝三等。在上海、武汉建筑设计领域都还有不少的宁波籍建筑工程人员,如武汉的沈中清、王信伯、楼镇铠,还有许多在建筑测绘、设计绘图、建筑施工监理等工作环节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宁波籍工程人员,以及参与了武汉市早期城市建筑管理和法规制定的黄祖淼、於崇仁等,促进和奠定了所在城市包括教育建筑在内的城市建设近代化的基础。
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有两大来源,一个是在西方学习建筑后回国,如庄俊;另一个是在外国建筑设计机构中工作的中国人,在掌握一定的设计绘图能力后独立开办自己的建筑设计师事务所,如卢镛标。
庄俊是中国建筑界最早的留学生之一,1910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预备班后赴美国留学,1914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建筑工程学士学位。1914—1923年任清华学校建筑师,协助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与建造清华校舍。1923—1924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土木工程专业。在美期间,他不仅在学校学习知识和技术,还广泛考察欧美建筑,深入了解欧美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理念,使知识得到升华。1925年,庄俊回国后辞去清华的工作,在上海开设建筑设计事务所,成为归国留学生最早在上海开业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风格多样,近似欧美建筑的发展路径。
1927年,庄俊与范文照、吕彦直等召集成立上海建筑师学会,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次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师公会,会员扩大至南京、重庆、昆明等地,在各地设分会,发展壮大建筑师队伍,开展学术研究。1931年改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有正式会员39人,仲会员61人。1933年正式会员发展至55人。从此中国建筑师团结起来,打破了外国建筑师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庄俊等领导下,1928年6月,学会制定《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建筑师业务规则》以及《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成约》,对团结中国开业建筑师起到很好的作用,还规定不与同行竞争业务,不准不合理地降低设计费,不得向任何方收受额外费用等。同时倡导建筑师的职业道德,开展学术交流。为此,学会在1931年创办学术刊物《中国建筑》,以融合中西建筑学之特长、发扬中国建筑物固有之色彩为办刊宗旨,每月一期,刊登有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学术文章、设计作品、国内外建筑情况等,有效推进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卢镛标于1922年经其兄介绍入英商景明洋行学习建筑设计,历时两年。1924年,卢镛标顶兄职入景明洋行工作,后函授攻读美国土木工程,其间于1925年与刘根泰合作在汉口业余组建宏泰测绘行,曾设计联保里、长春里、福生里等工程。1929年辞去景明洋行工作,1930年在汉口创办建筑事务所,主要承接工业和民用建筑设计及测绘业务。1930年4月,经武汉特别市工务局第三次技术会议审查核议,准予发给技术员执照,这也扭转了长期以来汉口建筑设计由洋人垄断的局面。卢镛标设计建筑类型非常广泛,工厂、银行、教堂、学校等类型都有其作品,曾设计上海电影院、硚口天主教堂、武昌善导女中、随县(随州)天主教堂医院、湖南邮政局等工程。卢镛标的设计作品注重内部功能,率先接受欧洲新建筑运动的思想以及新的建筑技术方法,采用西方先进的结构技术,在当时汉口曾引起轰动。他设计的那些带有明显现代派风格的建筑,成为近代武汉建筑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之一。
宁波、上海、武汉(汉口)、南京等地都是近代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民众心态比较务实,注重现实功利,一切从实际出发,精打细算,追求实惠。在这样一种心理支配下,宁波帮营造或设计的教育建筑呈现出多元并存、兼收并蓄的特色,能宽容地对待各种风格流派,善于追求建筑文化上的多样性,而不会囿于某种意识形态上的局限而在建筑形式上固步不前,在丰富多彩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同一类型的建筑又多采用不同的风格,在前述大学建筑群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