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新:宁波校训对浙东文化的发展
张如安先生认为,浙东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开拓创新”,他的“文章通过考察浙东文化演变过程中的创新态型,首次提出浙东文化的最有效之处正在于它的原创性努力”。对浙东人们(特别是宁波帮人士)这种“原创性努力”的探讨非常有价值。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枢纽地位,并且是我国海防事业中的重要角色。从国防的角度来看,宁波地区学校校训中常出现的“爱国”一词就有了更深的含义。当然,宁波地区也有一所重要的军事类院校,即“武警海警学院”,其校训为“忠诚、责任、荣誉、海洋”。该校师生员工的“爱国”已经具体到校训里的“忠诚”于祖国的海防事业,担当守护海疆的“责任”,以此为至高“荣誉”。宁波还有“镇海”中学、“宁海”中学等,校名中本来就蕴含“海洋”文化的基因,考虑以此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凸显地域特色。宁波达蓬山流传徐福东渡的故事,此地有慈溪市徐福小学,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为之题写校名,这是新时期文化交流的成果,其校训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浙东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不能说与海洋文化没有一点关系。宁波这座城市,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业上多有开风气之先的创举。进入21世纪,宁波在中外合作办大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2006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园落成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创建和成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之上”,而该校的成功办学既体现出了“宁波智慧”,又通过成立国际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研发环保相关的省级重点项目等,为宁波的城市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名中,直接点明宁波这座城市,其校训为“尚德、明责、笃学、强能”,其中的“明责”与“强能”,也都可以从城市与学校共同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教育要现代化,学科领域也需要“拓新”的精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优先。但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加强“美育”。进行美的教育,既能实现“树人”目标的题中之义,又能更好地结合社会行业需求来办学。比如服装行业与人的审美直接相关,从业者所掌握的技术须以“美”为导向。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修德、长技、求真、尚美”,其中的“尚美”一词非常贴切。“美”未必是“虚”的东西,就服装而言,“美”就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浙东文化以“求实”为基本特征,在一定的行业“转虚为实”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开来讲,艺术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要“从娃娃抓起”。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为“厚德润艺、为师立范”,其中的“润艺”一词颇具新意。艺术的浸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该校训提示艺术教育要“从娃娃的老师抓起”,将“为师立范”真正做实。
拓新精神与传统资源可以很好地融合起来。传统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其校训“厚德、厚朴、励志、远志”的解释,非常好地展现出学科特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校训中的“厚朴”“远志”也都是中药名称,其生长环境、医药功用与字面含义都可以跟学校的办学理念联系起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一种巧合。中国传统医药学历史久远,人文底蕴深厚,“医者仁心”“技近乎道”。有中国特色的校训,应当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联系学校实际,结合现代学科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相关领域的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仁爱、健康”,非常简洁,又很准确。“仁爱”出自孔子所讲的“仁者爱人”,是儒家核心思想;“健康”又是当代社会常用的表达语词。该校的“两词式”校训,既古典又现代,含义深厚且语言通俗,值得称道。包括浙东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一定包括语言表达方面。“校训”一词在中国也不是古已有之的,而今全国各地校训的用词,怎样便于现代人们理解,甚至融通古今中外,体现学校特色,语言表达上值得精雕细琢。宁波地区学校大都以“人文见长”,但并不在校训用字上“掉书袋”,用通俗、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新时代的内容,这就是在 “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