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求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

九、自下而上求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随之,北洋政府上演了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教育上以“尊孔读经”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复古逆流时时泛起。然而,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人阶级也不断壮大,又有一批知识界精英扛起了“启蒙”的大旗,从1915年起,人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除了反对帝国主义以外,目的在于涤荡中国过去封建制度留下的“污泥浊水”,建立“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显然,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已经明显从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转向对传统价值观彻底的否定。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为教育领域的“破旧立新”扫除了障碍,普通民众开始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当时,宁波教育界在以经亨颐为会长的浙江省教育会这一民间教育团体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如报纸),向普通民众传递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信息,介绍国外进步的教育思想(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孟禄的新教育思想等),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举办一些活动(如演讲),推动新教育措施(如提倡白话文)得以落实。

与清末“新政”、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不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改革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它反映了教育界进步人士探索近代教育适合基本国情及自身发展规律的追求。时改革以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和“壬戌学制”为平台展开。前者既是制定“壬戌学制”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20世纪20年代教育改革的新的教育宗旨;后者则是以美国“六三三制”为蓝本,结合中国教育实践,由众多教育工作者和专家集思广益而形成。时宁波在浙江省的直接领导下,贯彻实施新学制。首先,接纳学前教育入学制系统。新学制把幼稚园纳入学制系统,推动了宁波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先后新建了一些幼稚园。如1923年,创办县立养正幼稚园;1925年春,士绅赵钵尼等在西门外贸西小学内设贸西幼稚园等。

其次,调整小学学制,改组小学教育。新学制初、中级教育较“壬子癸丑学制”小学七年、中学(初级)四年各缩短1年,改组、调整后宁波各属县的小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分别增长到1262所和71888人(见表10)。时私立翰香小学的办学相当有特色,享有“中学效实,小学翰香”之美称。

表10:1923年宁波各属县(含余姚、宁海)所设小学、学生统计表

再次,调整中学学制,改革中学教育。新学制中学分初、高级,每级修业年限3年,初级中学可单设。据此,效实中学和省立四中改4年学制为6年,并三三分段。其他各类中学相应调整。同时,各中学采取学分制和选科制,以谋求学生个性之发展。

最后,强化职业教育。新学制设立两种职业学校,一是招收高小毕业的初级职业学校,二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的高级职业学校,另外,在高中设立职业科,供学生选择。改革以后,原先的普通中小学校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变普通学校单一的升学目标为升学、就业兼顾的双重目标。

在调整学制的同时,各级各类学校遵照全国教育联合会1923年6月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设置课程。例如,效实中学初中生在完成必修科教学后,初三增设伦理、心理、社会常识、簿记、打字、珠算等选修课程。高中分文、理科,其课程设置如表11所示。同时,引进欧美或日本的新式教学方法,如设计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以改善教学质量。

表11:20世纪20年代改制时期效实中学高中生必修科、选修科安排

以上学制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了职业教育,兼顾了升学与就业准备,这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人才特别是中级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鉴于师资、教材、设备等资源的缺乏,改革难以到位,尤其是综合中学制、大量选修课等举措,因条件不具备而在20世纪30年代终止。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才又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