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宁波帮助力宁波坐上教育国际交流的快车

三、新中国,宁波帮助力宁波坐上教育国际交流的快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帮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日本著名华人企业家傅在源为代表的众多镇海人及镇海中学校友,多次捐资支持家乡和母校教育建设。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指示。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精英荟萃的宁波帮不仅造福宁波家乡人民,也留下了情系宁波教育国际交流的一段段佳话。

作为国际化港口城市,宁波教育带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2012年,宁波成为全国首个部市共建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启了宁波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目前,宁波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东北亚、中东欧等的国家建立教育合作机制,通过40多场国际论坛、300多项合作协议将宁波教育带到世界各地。

1.宁波帮捐资鼎力助建宁波大学

长期以来,宁波帮深深体会到“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1984年10月,阔别家乡40年的宁波帮著名代表人士、“世界船王”包玉刚踏上了故土。当他得知宁波尚无一所综合性大学而家乡人民正在酝酿创办时,便欣然决定率先出资2000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5000万元)创办宁波大学。1985年初,包玉刚去北京向邓小平汇报捐资创办宁波大学一事。“我赞成。”邓小平高兴地说。他称赞包玉刚“爱国爱乡,有见识,这件事办得好!”随后,邓小平在与中央领导同志谈话中指出:“包玉刚先生出资创办宁波大学,由国家管理,这是件好事,我答应给题写校名,你们应该督促有关方面把这件事办好。”

1985年10月29日,宁波大学奠基典礼隆重举行。在典礼上,包玉刚充满激情地致辞:“67年前,我在这里出生。今天我与家人一起回到家乡,参加宁波大学的奠基典礼非常高兴!这是件终生难忘的大喜事!我住在香港,生在宁波,是宁波人之一。我要努力为开发建设宁波做出更多贡献。”

1986年10月,占地1283亩的宁波大学正式开学,“第一年兴建、第二年招生”的效率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宁大的创办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侨胞捐资创办高校的先河,结束了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更对宁波市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启航作用。

“办好宁波大学要靠大家,我只是带了个头。” 包玉刚说。 1995年春天,宁波帮香港企业家、包玉刚同窗好友赵安中决定捐资200万元助建宁波大学大会堂,并以其母亲的雅讳命名为“林杏琴会堂”。此后,他年年光顾宁大校园,累计出资近5000万元助推学校发展。此后,黄庆苗、顾国华、朱绣山、曹光彪、魏绍相、包玉书等大批宁波帮人士前呼后应,纷纷捐资助学。一个包玉刚生前设想的“希望爱国爱乡而有能力的朋友鼎力协助宁波大学发展”的局面终于出现了,并且“一发而不可收”。

兴学哺人,造福乡梓。屹立在东海之滨、甬江之畔的宁波大学,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走过了近30年风风雨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正是宁波帮人士拳拳赤子之心、深深报国之情,合奏出了一支雄壮的时代进行曲,一波又一波地助推着宁波大学实现超常规发展。

可以说,宁波大学就是宁波帮支持家乡建设与发展的一座历史丰碑。恰如曾经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概括的那样,宁波帮独特的精神品格就是:树高不忘根的赤子情怀,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大海融百川的开明思想,至实而无妄的诚信品德,励业重义理的互助风格。宁波大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宁波帮人士的长久眷顾,更需要这种宁波帮精神的永续鼓舞。

2. 宁波帮开创万里学院与诺丁汉大学合作的先河

教育国际化,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尤其是高等教育,引进高水平大学,是弥补宁波高教短板的关键一招。

2004年4月,由张文燮、徐亚芬、任海松、应雄、毛乾刚为代表的新宁波帮创建的浙江万里教育集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同在宁波合作创办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成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创办的普通高等大学。大学由前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担任校长,陆明彦(Chris Rudd)教授担任执行校长。“十一五”期间,在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领域,成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的重要渠道。

宁波诺丁汉大学目前已有在校生3000多人,学校已于2006年起面向全世界招生。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访华时专门接待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代表,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也曾前来宁波诺丁汉大学参加校园落成典礼。另外,我市还鼓励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中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高科技、短缺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

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走向国际教育的又一典型案例。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宁波已有十多年办学历程,学校前身为宁波国际学校(NBIS)。2005年,学校从成立之初仅有6名学生,发展到目前拥有来自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四百余名师生的规模。2020年8月,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学校在原有的办学基础上,将为在甬外籍人士子女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学生提供优质的国际教育,进一步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具有对中国友好情怀的国际人才。

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招收在中国境内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员子女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学生。学校是一所获剑桥国际课程中心正式授权并认可的剑桥课程国际学校,为2—18周岁的国际学生提供优质、纯粹的国际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引进英国国家教学大纲的早期教育课程,开设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小学1—6年级开设剑桥小学课程,7—13年级开设剑桥中学课程,其中在高中阶段开设的IGCSE (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和A-Level(A水平考试)更是被全球广泛认可,并成为学生升入大学的重要标准。

浙江宁波英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优秀的教学质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美誉度,2019年12月,该校还荣获宁波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颁发的“最佳服务外企奖”。

3.宁波帮成为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典型

近年来,宁波教育以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为契机,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2020年2月,教育部与宁波市政府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宁波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上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

这其中,职业教育是“走出去”的典型。从2007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跟随中国企业一同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探索产教协同“走出去”的新路径。

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116个发展中国家的近2650名学员接受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援外培训。在开展援外培训的基础上,宁职院还在非洲贝宁建立了中非(贝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输出中国理念和职教技术,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高职走出国门后,中职也不甘落后。2016年6月的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会上,由宁波市教育局、罗马尼亚胡内多阿拉省教育厅牵头,宁波外事学校与德瓦艺术学校合作在罗马尼亚德瓦市开办了宁波外事学校海外分校——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这是宁波教育响应“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境外办学的首次尝试。

4.宁波帮开拓宁波基础教育开拓国际合作的新渠道

宁波作为一个基本建成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基础教育的外语教学不局限于英语教学。在中小学,宁波实施了小学“千校结好”行动计划,引导鼓励学校围绕青年领导力、绿色地球、创新创业、STEAM等开展实质性交流,结对姐妹学校达648对。至2016年4月,宁波市普通高中里经教育部备案或省教育厅同意的国际班共有8个,包括效实中学的中美高中课程教育项目(IB课程)、宁波三中的德语实验班、李惠利中学的中澳高中课程合作项目(VCE课程)、北仑柴桥中学的中美高中课程教育项目、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的中加合作高中课程教育项目等。

如今,宁波教育在很多国家已经是一块响当当的“金招牌”。目前,宁波各级各类院校与全球的一千二百余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英时尚与设计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44个。

目前,在甬高校打造近30个全英文授课专业,设立宁波市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全市高校现有国际学生5369名,其中学历生占比一半以上,有力助推宁波城市国际化。

自1995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原宁波中等专业学校)与日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合作建立宁波今朝国际语言专业学校以来,宁波目前已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在国际交流中,宁波教育一方面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同时注重练内功,在整合国际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探索高质量的宁波路径,培养有中国底色、世界事业的未来人才。

新时期宁波帮投资兴学的地域已不是主要集中于上海、宁波两地,而是以宁波为起点,开始向全国各地延伸。如香港“影视大王”邵逸夫,从1986年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内兴建图书馆、教学楼和科学馆,获赠的大中小学共达两千多所,金额达数十亿港元,充分体现了宁波帮的大胸怀和大格局。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海定则波宁——宁波天生拥有容纳百川的气度,既有北方的豪迈,又有南方的婉约;既有古老的街巷,又有现代的商厦;既有东方的寺庙,又有西方的教堂,熔各种文化于一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东海之滨大放异彩!这样的宁波,与历代宁波帮通过国际教育交流培养人才、造福宁波和壮大宁波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

冯旗红,男,历史学硕士,宁波二中高级历史教师,资深中高考政策研究和志愿填报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宁波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宁波教育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