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学建筑群和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

(一)金陵大学建筑群和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

根据李国华、郭华瑜所撰写的《南京近现代建筑辑录-3》记载:“金陵大学1910年由美国教会创办,并募资在鼓楼西南兴建新校园,1921—1926年陆续建成北大楼、东大楼、礼拜堂、图书馆等十余栋建筑,砖木结构,建筑按功能布局,造型为青砖墙歇山顶的中式传统样式,其中标志性建筑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司马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3473平方米,歇山筒瓦屋面,地面两层,大楼中部高五层的方形塔楼,顶覆十字脊屋顶。200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大学是比较早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态的教会大学,其首任校长包文和汇文书院创办人福开森明确要求:“建筑式样必须以中国传统为主。”学校请美国帕金斯建筑师事务所规划、设计校舍建筑,由陈明记营造厂负责全部建造工作。金陵大学在中国政府和外国教会的支持下,获得可观的建校基地和建设经费,从1910 年开始设计、动工,到1915年东大楼、小礼拜堂、 北大楼等校舍落成,其后又陆续完成校中心区包括大礼堂的建设。1921 年主要建筑单体基本落成,1925 年又建成西大楼。金陵大学校园是当时南京城内最雄伟的综合建筑项目。

虽然金陵大学具有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外观,但是“在单体空间和建造逻辑上,都是遵循西式建筑的法则,所模仿的中国式外观仅仅只是一 层‘皮’而已”。尽管如此,金陵大学校舍建筑还是开创了中西建筑风格和技艺相融合的先例,除了北方官式做法,它还吸取了江南园林和南京本地建筑的做法。这批建筑物大都是砖木或砖混结构的两三层楼建筑,“单体建筑一般为简单的一字形平面,青砖墙面,歇山顶覆灰色筒瓦,建筑细部带有少量中国式的砖雕和装饰,整个建筑造型严谨对称,未作凹凸的梁柱装饰,显得朴实无华,介于北方官式做法和江南园林之间,屋顶的风格更类似于南京本地建筑的做法。而北大楼中央高耸的十字脊塔楼显然借鉴了西方建筑中钟楼的造型手法,东、西大楼则对中式的大屋顶进行了西式多体量的组合”。

在建造过程中,新材料、新工艺得到普遍使用,“金陵大学的校园建筑群采用了新式的结构体系、建筑技术和材料,如钢木混合桁架体系和钢筋混凝土技术等”。但与此同时,“对照金陵大学的原始设计图纸和实际建成效果,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不一致的地方”。这是由于美国建筑师当时还不太了解中国建筑的要领,因而产生了一些设计错误,但在实际建造过程中,被经验丰富的陈明记营造厂的工匠们及时发现并纠正了。类似的情况也在当时及之后其他中西合璧式建筑建造过程中大量存在,这也迅速培育及促成了一批兼具中西方建筑技艺的优秀建筑工匠和建筑管理人员。

金陵大学西大楼

根据李国华、郭华瑜所撰写的《南京近现代建筑辑录-3》记载:“金陵女子大学最初由美国八个教会组织于1915年建校,并于1921年筹资在宁海路建设新校区。校舍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联合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1923年,会议楼、科学馆、文学馆及三栋学生宿舍落成,这六幢建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歇山屋顶。1934年建成图书馆和大礼堂,亦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校园结合自然地形,整体布局工整,以宽大的草坪为中心,每栋建筑按照各自功能布局,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但建筑形式均采用中式大屋顶形式,中西合璧体现近现代建筑特征。200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这段记载可见,陈明记营造厂承建的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又是一个中西合璧式近代建筑群的范例。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按照东西向的轴线布置,以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建设,布局工整,平面对称”。其中式特征是“采用中式大屋顶形式”,“这些建筑物的造型均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建筑物之间用中国古典式外廊连接”;同时,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了西方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采用了西方的建筑技艺,中西方建筑风格在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中达到了有机统一。相比金陵大学建筑群,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的中西方建筑技艺融合程度更高,同时也独具特色。

金陵大学校园内的回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