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团队力量
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需要依靠团队集体的智慧,宁波籍院士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一起攻克难关,不仅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还使一批批新人成长起来。他们或创建实验室,带领团队进行前沿性研究,或以院士工作站为平台,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开辟科研的新天地。
科技创新无法靠单打独斗来完成,大的研究项目都需要团队集体攻关。宁波籍院士在学科建设中注重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团队的智慧与力量,攻克技术难题。余梦伦院士领导著名的“余梦伦班组”在高低弹道设计、双向风补偿技术、助推器回收技术、深空探测技术、组合制导技术、迭代制导技术等新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有名的科技创新团队;郑纬民院士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网格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并一再打破国际存储公司的技术垄断,他们研制出的四大网络存储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六大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内高端存储产业的发展。他们研制的自维护存储系统,实现了数据存储和校验的实时同步,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被成功应用到审计、公安、油田、电信、教育等行业及部门。2016年,郑纬民及其团队参与的项目斩获有着世界超级计算应用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郑裕国院士领衔的“生物催化和微生物发酵”创新团队三度问鼎国家科技奖,其研发的糖尿病治疗重大药物——阿卡波糖片“卡博平”打破了之前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为国家节省了近数十亿元的医保支出;疫情期间,陈建峰院士带领北京化工大学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发挥学科交叉专业优势,面向“抗新冠病毒可重复使用防护制品”的重大需求,启动应急科研攻关,其研究成果缓解了当时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又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基地,在国家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攻关中承当着重要使命,被称为科学的摇篮,不同的科研团队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这个平台进行研究攻关。宁波籍院士曾创建过许多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实验室,为创新探索和人才培养建立了特殊的“试验田”,凝聚团队力量,创新科研成果。杨福家院士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领导实验组用g共振吸收法发现了国际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双重态,在国内开创了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朱起鹤院士创建了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带领团队研制成6台高水平的大型分子束实验装置,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颜鸣皋院士开创中国钛合金研究,组建中国第一个钛合金实验室,带领团队成功炼出了中国第一个重3公斤的钛合金锭。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出中国第一批技术素质较高的钛合金研究人员,成为该所钛合金研究的骨干力量;翁史烈院士组织建立了我国首批热力涡轮机博士点和重点学科,并为建设气动力学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热力涡轮机学科梯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宁波籍院士还依托“院士工作站”指导企业研发,凝聚企业技术团队的力量进行科技创新。院士工作站是政府推动的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以省市研发机构为依托,联合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仅以宁波为例,曾有25位宁波籍院士是宁波30家院士工作站的驻站院士[4],他们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徐志磊院士工作站跟欧琳集团的技术团队一起解决高效利用燃气的技术难题,有5款燃气灶应用了该项研究成果,与传统燃气灶相比热效率提高了20%,并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朱英浩院士工作站进驻象山天安特种变压器有限公司,与企业技术团队携手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了企业产品技术改造,也使企业的技术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取得了多项新产品开发成果及专利,他们与院士工作站共同参与了某类产品国家标准的制定,在变压器和新能源产品制造领域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陈亚珠院士与鑫高益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和省级研发中心——“交大—鑫高益磁共振—相控聚焦超声研究中心”,重点进行磁共振引导的相控聚焦超声子宫肌瘤治疗系统的软硬件研发,实现了医疗设备从检查领域拓展到医疗检查、医学治疗的全覆盖,为这一空白领域抹上了闪亮的“宁波颜色”。另外,像戚正武院士、陈肇元院士、俞建勇院士的工作站对相关企业的指导,不仅帮助企业研发团队在技术上获得突破,还使企业赢得了市场先机。戚正武院士工作站为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分析了抗体研发技术的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增强了企业专注于免疫和抗原设计的研发目标,助力企业技术团队获得了十多项发明专利授权;陈肇元院士工作站助力中淳高科桩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完成“软土地质条件下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桩及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一些技术成功填补了国内桩基础施工的空白;俞建勇院士工作站与大发化纤创新团队研发了废纺织品和聚酯瓶片为原料的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回收利用法并予以产业化,走出了一条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废旧聚酯纺织品回收的新路,这一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宁波7年来“国奖无企业第一完成单位”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