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诚:爱国爱乡的宁波帮典范
人物档案:
王宽诚(1907—1986年),享誉海内外的宁波帮领袖人物,曾任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
1998年10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向世界发布一批新小行星命名公报,其中第4651号小行星命名引起全球华人的瞩目,这颗行星是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以华人商业巨子王宽诚先生名字命名,以表彰他长期为中国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明山村走出的商业奇才
1907年6月17日,王宽诚出生于原鄞县布政乡(现鄞州区古林镇)宋严王村,王父经营小本生意,家中子女众多,家境清贫。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王宽诚读了两三年私塾后,便辍学打工当学徒。
20世纪30年代初,甬上商人戴瑞卿等创办的立丰面粉厂,由于销路不畅、经营不善,仅仅开办一年就濒临倒闭。1934年,金廷荪、杜月笙等13名股东接盘,成立了太丰面粉厂,已有10年商场历练的王宽诚被太丰面粉厂聘为采购主任。受命于危难之时,王宽诚创新经营思路,太丰面粉厂的业务开始蒸蒸日上,后成为宁波工业的“三根半烟囱”之一。
1935年,羽翼渐丰的王宽诚开始了创业之路。他向亲友筹资,投资开设了维大面粉号,兼营杂粮、煤炭等,由于王宽诚出色的经营才干和管理才能,不出两年,效益充分显现。维大面粉号在宁波地区开设了6家分号,逐渐成为宁波地区面粉业的“老大”。
1937年,三十而立的王宽诚已是宁波小有名气的成功商人,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把眼光投向了当时远东第一大商贸城市——上海。1937年5月,王宽诚在上海泗泾路30号开设“维大洋行”,从事面粉、木材、罐头食品经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许多城市面临粮荒,早有预见的王宽诚从加拿大、美国大量进口面粉,每年达数十万吨,约占上海“孤岛”时期面粉总进口量的半数,其中1940年甚至占上海进口面粉总量的75%。仅3年时间,维大洋行从开办时仅有2万法币的资本,至1940年暴增十倍至20万法币。
为打破日本、德国对中国钟表的垄断,王宽诚等人还开办了中国钟表制造厂,研制了以“555”牌命名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钟,外型美观,走时准确,一问世即深受欢迎。1年后,全厂职工已达120人,产品80%远销海外,逐步成了举世公认的名牌产品。新中国成立后,“555”时钟仍是上海钟表厂出产的中国名牌产品。
抗战时期,善于点石成金的王宽诚又创造了另一个商业神化。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驻港日军强迫市民使用“军用票”,停止使用香港汇丰银行发行的钞票,港币顿时形如废纸。王宽诚敏锐地意识到日本必败,港币必然会重新流通恢复原有价值。他筹资委托他人借口为某纸厂采购造纸原料,秘密收购港币,3年多时间所购得的港币数以亿计。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汇丰很快恢复营业。此时,王宽诚将巨额港币出手,收购了大量物资,立刻成为富豪。1947年后,王宽诚将重心移至香港,经营金融、地产建筑、船运、国内外贸易、百货等。
捐助教育事业痴心不改
王宽诚依靠商业天才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他生性简朴,一生不沾烟酒,不讲排场。数十年如一日,慷慨捐助内地和港澳的教育事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宽诚先是捐款人民币100万元助建上海市外贸子弟中学,这是当时国内外贸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也为其后成立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打下了基础(即现在著名的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南方名校暨南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拟在广州重建该校,王宽诚闻之欣然捐资100万元,“文革”结束后暨大复校,他又捐赠人民币110万元。1960年,国务院决定在福建泉州创办第二所国立华侨高等学府——华侨大学,王宽诚积极支持,捐资100万元。
当时的100万元,以实际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现在至少上亿资金。1985年2月,王宽诚又分别捐款100万元和150万元,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办大学——上海工商学院和浙江树人大学。不仅如此,王宽诚还先后捐款支持香港、澳门及内地二十余所学校或社团,包括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等。
王宽诚最恢宏的手笔,是1985年出资1亿美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当时,心系祖国的王宽诚主动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资助优秀青年出国留学的设想,招生面向中国大陆、台湾及港澳学者,对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博士后研究及学术交流提供资助。王宽诚曾这样说:“名额是全国各省市皆照顾的,只要是真才实学,不限地区,谁都可以应试、录取,包括台湾在内,现在我们正在趋向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一个伟大进程,如从这样的民间渠道来沟通,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至今,“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已经资助了上万名学子留学国外。
浓浓爱国爱港爱乡情怀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面对国家危难,王宽诚毅然卖掉正在飞涨的香港黄金地段地皮,率先筹资捐献一架飞机及其他有关物资,从而带动各界爱国人士纷纷响应。
1982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见了王宽诚等12名著名的香港爱国人士,将中央人民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决心向他们坦诚相告。此后,王宽诚先生会同爱港人士坚定支持并对于香港的回归不遗余力,他用“股照炒、马照跑、舞照跳”形象解读了中央对香港的政策。1984年9月26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文本终于在北京草签,在这个历史性的重大时刻,《星岛晚报》在当天即以《王宽诚今晨评论称:九七问题解决之后香港经济有更大发展》为题发表了报道。次日中午,王宽诚以香港中华总商会第33届会长的身份会同120余名会董共同发表了声明,呼吁香港的国际朋友和同胞们为维护和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共同团结努力。
宽诚先生对家乡宁波也是一往情深。20世纪60年代初回到宁波时,王宽诚捐资人民币100万元兴办中学、小学各一所,定校名为“东恩”,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老一辈宁波帮捐资办学的先河,许多宁波籍企业家由此开始捐助家乡。
1984年6月,王宽诚专程从香港来甬参加东恩中学新教学楼奠基仪式,亲手将他所设“东恩中学王宽诚教育奖金”的奖学金颁发给每个优秀学生。为了给新校舍书写校名,王宽诚反复练字一段时期,于1985年1月将亲手书名的“宁波市东恩中学”七个大字寄给宁波方面。现在东恩中学大门上 “宁波市东恩中学”七个工整、秀丽、有力的大字,就是王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纪念。
王宽诚先生去世后,家属继承他的遗志,于1989年把建墓省下来的2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东恩中学,建造宽诚图书楼。图书楼开工时,其家属又亲临奠基仪式。1990年11月,图书楼落成后,家属又以香港幸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名义,向学校捐款,作为购买图书的经费,同时还把建造王宽诚纪念碑剩余款项捐给学校,用以添置教学设备仪器。1990年、1992年王宽诚家属借回乡扫墓之机,到学校看望师生,并向学校捐款。1994年初,王先生家属再次向学校捐款建造语音实验室。东恩中学的“王宽诚奖学金”在先生去世后,每年继续发放,从1993年起,还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提高。
此外,王宽诚还筹集资金支持宁波华侨饭店和甬港饭店的建设,这两所饭店建成之初都成为宁波首屈一指的涉外饭店,提升了宁波饭店业接待服务水准。
1980年初,王宽诚亲笔写信向当时宁波市工商业联合会负责人提出,倡议成立 “甬港联谊会”,这个创举立刻受到宁波市的重视和赞许。随后他满腔热情地来往于甬港之间,为联谊会的建立奔波、操劳。同年秋,宁波、香港分别成立“甬港联谊会”,从此开创了发动宁波帮支援家乡建设的一个创举。
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精辟地总结王宽诚先生的人品,“宽以济世、诚以育人”,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陈鸿,海曙区文联副主席,宁波市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主任,宁波大学和市委党校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