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宁波教育成果的光辉名片
宁波教育源远流长,西汉余姚人董春首倡私学,东汉余姚出现了最早的官学。崇文重教,使浙东走出了严子陵、董黯等杰出人才。六朝时期,虞氏家族和盘踞在宁波的渡江士族一起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虞翻等人的经学,虞预等人的史学,虞羲等人的文学,虞龢等人的书法学,虞喜等人的天文学等,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均得益于浙东流行的兴教崇文和士族家风。及至唐代,明州在建州之初设立州学,元和九年(814年)鄞县设立县学,会昌六年(846年)象山设立县学,象山设立了四明历史上最早的书院——蓬莱书院,教育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真正推动宁波古代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首推北宋王安石治理鄞县时力设县学,礼聘学者,并带动周边地区兴建县学。在官学影响下,以“庆历五先生”为代表的私学教育也随之兴起。一时间书院遍布明州各地,讲学与研讨之风盛行。庆历以后,明州学子登科人数达到108人,占到北宋明州登科总数124人的87%,可见这一时期教育对人才培育的贡献。此后历经宋元明清,王阳明及弟子以“心学”的传播,推动了当时宁波乃至全国书院教育的兴盛,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人开创形成浙东学派,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同时,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与教育发展相辅相成,从宋代开始涌现了楼钥东楼、陈禾二灵山房、丰坊万卷楼、郑性二老阁等一大批私家藏书楼,使得学子可以广泛接触更多文化知识,推动宁波地区在科举教育事业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唐至清,宁波走出了2483位进士、13位文状元,素有“文教之邦”的美誉。
进入近代,作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宁波因为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最早一批接触西方的城市。开埠以后,西方传教士在宁波开办了三十余所教会学校。如1844年,西方传教士阿尔德赛小姐创办了宁波第一座女子学校,开创了全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虽然这些学堂设立的目的是传播宗教“福音”,但客观上欧美严格的教学秩序、管理制度和科学文化的教育内容开始进入宁波,推动宁波思想教育的近代化变革,宁波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肇始地之一。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近代宁波商人日渐崛起,受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潮影响,以宁波帮为代表的宁波民间社会纷纷发起创办各类新式教育,他们兼容中西文化,在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修养,对近代宁波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著名的如叶澄衷的叶氏义庄、吴锦堂的锦堂师范、秦润卿的普迪学校等。宁波帮的大量办学,为普及新式教育以及探索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有力地带动了宁波近代教育的持续革新与发展。如宁波中学的兼容并包,聚集着经亨颐、朱自清等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担纲教职,效实中学也以科学真理为追求,赢得了钱罕、冯君木、陈布雷等著名学者的加盟。这些大家在宁波杏坛的深耕布道,为宁波传统教育厚重肥沃的土壤注入了新鲜养料。扎实的传统教育基础与开风气之先的时代人文精神的融合,为屠呦呦等积极上进的学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与环境,至2019年已拥有宁波籍两院院士118位。屠呦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地域文化禀赋、中华人文精髓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多重滋养,形成了内敛含蓄的良好品质,培养了敢闯敢拼的个性姿态,勇攀高峰的事业抱负,坚韧不拔的信念意志,为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