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家”的家国情怀
“大国小家”家国情怀是宁波帮家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它是一种人对自己密切相关的集体如家庭和国家眷念与爱戴的心境,以及对其包涵与宽容的胸怀,是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积极思想意识、情感认同以及主动担当的意愿。其主要表现为行孝尽忠、乡土观念、民族精神、爱国为民、天下为公等优秀内涵。
古人重视家庭与国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孔庙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慈孝文化在明州的传播,东汉著名孝子董黯的孝顺之举成为明州推行儒家慈孝文化的典型案例,慈孝之风传递至宁波千家万户。其次,“忠义”门风也成为众多家族的显著特点,自虞翻“蹇谔匪躬”的行事风格得到孙权认可,并惠及家族之后,虞氏家风就树立起了“忠义”家风,先后有虞忠、虞玩之、虞悰、虞愿等忠义之后。同时,慈城冯氏祠堂“义重古今忠贯日月,气吞吴魏志在春秋”这句名言也彰显了冯家注重“忠义”的家国情怀。慈城冯家世代学儒,宋以后相继走出五十六名进士,被世人称誉为“冯半城”。这些冯氏后裔入仕报国,秉承“忠义”家风家训。冯氏望族涌现出众多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名人,如著名国学家冯君木,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冯定,藏书家冯孟颛,以及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等等。再有明末抗清将领张苍水、黄宗羲也生动地书写着家风家训中的以民族精神、天下为公这一主旨的家国情怀。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临海的宁波较早地被迫接受着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同时在这段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成长于民族危亡年代的宁波人也积极探索挽救、发展家乡和民族的方法。而宁波帮在从旧式商帮发展为近代广泛意义的甬籍名人群体的过程中,积极向外开拓、踏实勤勉,成为各行各业的时代楷模,且人数众多,名人辈出,活跃于世界各地。因此,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宁波帮人士对祖国和家乡给予了深刻的关注与关爱。宁波帮家风中的家国情怀显得尤为突出,其主要体现在民族大义、心系教育、建设家乡祖国,以及促进香港回归等方面。
近代历史上先后涌现的民族资本家、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藏书家等优秀宁波帮人士,将个人或家庭的事业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或坚守民族大义,或投身于革命事业。譬如强调“报效祖国”的现代银行家胡孟嘉,“志为爱国志士”的“南开校父”严修,民建先贤盛丕华、“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等,众多先贤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关切。
宁波鄞州人项松茂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他善于经营,其经营的五洲药房居行业龙头地位,以“平居宜寡欲养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治家须量入为出,徇大义当芥视千金”为处世格言。“九一八”事变后,他加入抗日救国会,积极参与国货运动与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1月因营救工友而壮烈牺牲,时年仅52岁。项松茂用个人行动诠释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
隶属于镇海的小港镇因享誉沪甬的著名商业金融李氏家族而出名。小港李家第26世祖李敬明生有二子,长子承辅,次子承久(即也亭),为近代小港李氏之祖。19世纪20年代,李也亭在沪以沙船业起家,而后投资钱庄业、房地产业、垦殖业等,各业并举。小港李家秉持乐善好施、诚信经营等准则,其家族人才辈出,学有所成者颇多,先后有李也亭、李梅塘、李云书、李薇庄、李征五、李祖贤等人才。李也亭热心公益,其本人及子侄在沪、甬等地输饷赈灾、浚河、铺路以及捐助其他公益事业,共计捐献数十万金。李也亭的独子李梅塘的夫人张氏酬接周全,乐善好施,为乡人所敬重。他们共同体现了热心公益、心系乡梓的情怀。
镇海方氏开启了宁波帮在上海开设钱庄之始,这个铸造百年商业传奇的家族先后产生众多社会名流。第一代创业者方亨宁和方介堂兄弟,第二代承业者方润斋、方梦香、方性斋三兄弟成为上海钱庄之巨擘,第三代守业者方黼臣、方芯畴等人,第四代革新者方椒伯和方季扬,第五代为资本家方液仙。方液仙在众多宁波帮人士中成就斐然,被业界誉为“日化大王”,是中国日用化工业的奠基者;此外,也是著名爱国资本家,因抵制日货,拒任日伪实业部长,被日伪杀害。其爱国壮举令人动容。同时方氏家族发迹之后,修造专门用于同乡救助活动机构的四明公所,侧面展现了其不忘桑梓的初心。
宁波帮众多人士不忘家乡和祖国,家乡之需,国家之求,多倾力以助。据不完全统计,仅1949年以后,宁波帮用于家乡和祖国的助医、助残、助困、助教的捐赠金额多达72亿元。严信厚、叶澄衷、朱葆三、虞洽卿、吴锦堂、何育杰、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曹光彪、屠呦呦等著名人士,用个人的义举推动着国家、民族以及家乡的发展,其中体现出的民族大爱虽难以言表,但其中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对宁波人以及后人的思想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是立国之本”,素有“文化之邦”这一雅称的宁波早在古时就有兴文重教的传统。因此,在国家动乱、民族危亡的近代时期,以宁波帮为核心的宁波名人致力于家乡和国家教育的发展。他们捐资兴学、创办学校、推行新式教育方法和思想,为祖国教育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民众思想的进步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叶澄衷为代表的诸多人士在沪、甬两地斥资办学,掀开了20世纪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叶澄衷先后创办的叶氏义庄、上海澄衷蒙学堂,培养了竺可桢、胡适、丰子恺、邵逸夫、包玉刚、包从兴等著名英才。到了20世纪下半叶,包玉刚、邵逸夫、曹光彪等人捐助大量资金,从建楼造馆到设立奖、助基金,从希望工程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他们的重教义举进一步地推动国家教育的发展进程。
在促进香港回归的重要人物中,包玉刚在此进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和有关文件的签署,是20世纪80年代关系香港全局的重要事件。包玉刚以他爱国爱港的巨大热情,关切和参与到这一事件的处理之中,他在两国政府为香港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接触和谈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香港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纵观宁波从古至今有关家国情怀的言行,宁波帮赤子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对祖国深沉的情感。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