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中外文艺人才来华避难,汇集了优秀的音乐教育资源,营造了多元、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大批中外文艺人才来华避难,汇集了优秀的音乐教育资源,营造了多元、浓厚的文化氛围

20世纪,在上海、哈尔滨、大连、青岛等外侨聚集地, 先后组建了主要由外国音乐家、以面向外侨演出的音乐表演团体,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3]。此外, 由旅居哈尔滨的俄侨音乐家组成的“哈尔滨交响乐团”等各类音乐团体在当时也比较活跃。这些外侨的音乐团体是当时在中国定期举行音乐演出活动的职业性艺术团体, 尽管他们的主要对象是侨居中国的外侨, 但他们的这些经常性的演出, 也给中国当时的音乐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艺术上的启发。

当时的上海是多国文化的汇集地,聚集了一大批中外文艺人才,具备多元、浓厚的艺术人文气息。1940年以前,在沪定居和演出的俄侨贵族音乐家达400人之多。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俄侨贵族在上海成立12个文艺团体,如星一会、星二会、赫拉姆联谊会(星三会)、犹太俱乐部文艺小组(星四会)、上海丘拉耶夫卡(星五会)、东方联谊会、普希金委员会等。在1920年后二十余年间,俄侨“音乐飞地”一共上演了俄国歌剧17种,外国歌剧15种,轻歌剧56种以上。特别是1934年秋至1940年春的6个演出季,共演出了237场,剧目有71种。俄侨贵族在上海有三大音乐基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乐队、室内音乐协会、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交响乐队(20世纪40年代改称“上海交响乐团”)由于许多俄侨乐师的加入而成为远东最优秀的交响乐团。1935年,俄侨音乐家在交响乐队中已占有60%的席位。

1927—1929年,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务主任萧友梅广聘38位外籍音乐家中,一半为俄侨贵族,他们不但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植入了西方的理念,特别在音乐观念、表演、审美、教育、生活以及音乐产业等,构成了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其中就包括: 推举出《牧童短笛》《牧童之乐》等钢琴作品,并把李献敏[4]、周小燕推上世界舞台的齐尔品;培养了斯义桂、周小燕、郎敏秀、温可铮等,可谓“桃李满中国”的声乐教育家苏石林;1930年曾被评为上海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阿克萨科夫;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大提琴专业和教学人才的大提琴教育家舍夫佐夫;刘诗昆的启蒙老师、钢琴家、教育家拉查列夫;特别是先后为中国培养了李翠贞、丁善德、贺绿汀、李献敏、吴乐懿等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钢琴教育之父”的查哈罗夫[5]

另外,意大利著名钢琴家和指挥家梅百器[6]、小提琴家富华[7]等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世界步伐同样居功至伟。正如当时英文的《大陆报》所讲:“毫无疑问,梅百器大师对这座城市贡献巨大。尤其对华界,他用西洋音乐启蒙了民众的耳朵,可谓居功至伟。他激发了许多中国学生,向他们传道授业,让他们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对千千万万中国人而言,他打开了通往音乐史上最伟大大师们不朽之作品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