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区学校校训用字特点
据初步资料统计,宁波地区的大、中、小学有六七百所,我们从中选取了十分之一左右,整理出他们的校训共计63条。尽管每条校训的字数不多(最少的2个字,最多的16个字),但是建立语料库、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量化统计和搭配分析后,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校训用字的总体特征。我们所统计到的宁波大、中、小学校的校训用字共计467个,不重复的单字有135个。据此可知校训所用到的字,出现频率平均在3—4次之间,说明校训用字的共性特征较为突出。而在这不重复的135个校训用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求”(18次),其次是“学”(16次),这两个均用作动词,他们反映出学校的主要功能。出现频率排第三位的校训用字是“德”(15次),因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且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也是“德育为先”。“德”在校训中用作名词,提示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校训用字频率并列第四位(都是12次)的是“勤”和“实”。如果说“勤”是中华民族共同倡导的传统美德,那么相对而言,“实”字就更能体现具有浙东文化特色的精神风尚。宁波校训用字与“实”相关、频率较高的字还有“行”(8次)、“笃”(6次)、“诚”(5次)、“真”(5次)。正如潘起造先生所指出的:“自明清以来,浙东学派的所开创的‘经世务实’精神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渗入浙东地区的人文精神之中,既引导着历史上浙江人的艰苦创业,又在当代社会得到新的发扬。”实际上,如果统计宁波校训中的“双字词”,就会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求实”(8次),其次是“创新”(5次)和“勤奋”(5次),这三个词语代表了宁波校训的基本内涵。另外,从校训高频用字的搭配情况来看,“实”和“新”依然是核心词。校训用字语料库数据的计算结果发现,与“求”字搭配最多的名词是“实”(11次)、“新”(8次);与“学”字搭配最多的名词是“德”(8次)、“人”(7次)、“实”(6次)、“新”(5次)。此外,宁波大、中、小学的校名、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中含有“实”字的也不少,因此不难发现“务实”精神在其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宁波学校教育对浙东文化的传承。当然,曾经也有对中国大学校训用字的统计,结果发现涉及“求实”之类的字词占比较高。但我们所建立的宁波校训用字语料库所涉及的更多是“中学”,这些中学的办学历史往往可追溯到清末、近代,而且与宁波籍人士捐资兴学有关。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全国各地大学校训用字中较多出现“实”的现象,或许与近代以来宁波教育所引领的风尚有一定关系。
校训的用字洗练,言简意赅,甚至于“微言大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特点的传承。浙东文化倡导“务实”而不去“好名”,秉持这样的精神,宁波校训中语言文字的使用颇为精到。宁波鄞州董玉娣中学的校训只有两个字:润责。这可能是全国最短的校训之一。此外,宁波象山县实验小学的校训为“求真”,以“适性发展,快乐真我”为办学理念,培育“真诚恕爱,真知践行”的校风。这所学校正式创办于1903年,前身可追溯到始建于南宋的丹山书院,因此是象山县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以“求真”二字作为校训,可谓融通古今中外共同的价值追求。宁波地区学校有不少校训的总字数不超过4个,而如果按词来分,其总数也不超过2个。比如宁波财经学院(前身为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为“自信、专注”,就是两个词语。又如宁波李惠利中学的校训是“勤俭、诚实”,正如捐资建校者宁波帮爱国人士李惠利先生,自奉节俭,不沾烟酒,为人诚实勤朴,乐善好施。宁海县潘天寿中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其实也是两个词,该校确立了“崇尚科技、弘扬体艺、突出书画、倡导环保”的办学理念,内涵不可谓不全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勤、信、实”也只是3个字,但该校对这3个字校训内涵的解释展开得非常充分,既体现出学校所在地域文化特征,又合乎“职业技术”的教育要点。其他校训总字数较少的还有:宁波市第四中学的校训是3个字“诚、朴、爱”;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的校训为“勤、朴、肃、睦”,该校培养出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等名扬海内外的宁波商帮名人和遍布国内外的各界精英;宁波市镇海区实验小学的校训是“博、恒、诚、雅”,学校创建于1912年,原为镇海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又名新仓学校,1988年得到香港同胞陈志耀资助建造陈友德教学楼, 1996年又得香港同胞包景表资助40万,建造育才楼。“四字式”校训非常简洁,但信息量更大。此外,宁波校训中还有一例并不多见的“三字句式”校训——宁波外事学校的“心向善、志高远”,非常有特色,曾得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高度肯定。据我们的语料库统计,宁波校训平均每条用字是7.4个,而用字最多的校训超过这个平均值的一倍。浙江省宁海中学的校训是“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14字),宁波市鄞州中学的校训为“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追求和谐”(16字),这是我们统计到字数最多的宁波校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