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从小镇的“阿强”到“中国的摩尔根”

谈家桢:从小镇的“阿强”到“中国的摩尔根”

人物档案:

谈家桢(1909—2008年),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起从事亚洲异色瓢虫色斑的遗传变异和果蝇的细胞遗传图及种内种间遗传结构的演变研究,为创设现代综合进化理论做出重大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

谈家桢先生终身致力于遗传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一生创造了三个“第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9年,国际上正式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3542号小行星为“谈家桢星”。

2008年11月1日7时18分,谈老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父亲是启蒙老师

1909年9月15日,慈城镇直街糖坊弄2号一座两层的老式楼房里传出了一阵婴儿的哭啼声,谈家桢出生了。

谈家桢的母亲杨梅英是一位没什么文化的旧式妇女,她心地善良、勤劳刻苦,生养了包括谈家桢在内的3男3女。父亲谈振镛原先只是慈城镇一家小杂货铺里的学徒,后来因亲戚推荐,进了当时的邮政局,当了一个邮务员,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但要带大家里的6个孩子,还是非常艰辛。

眼看着孩子们到了上学读书的年纪,因为交不起学费,父亲谈振镛决定自己授课,因而父亲也成了谈家桢的第一位老师。为了上课,屋里一张吃饭的方桌就暂时代替了书桌。这一年,谈家桢只有5岁,身体矮小,坐普通的凳子根本够不着桌面,父亲就特意为他买来了一把高凳子——宁波人称之为“读书凳”,让他坐在上面,然后开始教孩子们念《百家姓》《千字文》。

父亲只是粗懂文墨,只能简单地教孩子们认字,偏碰上谈家桢天性聪颖好问,经常问得父亲哑口无言。自觉无法胜任教职,父亲省吃俭用把孩子们送进了私塾。

课堂里,谈家桢年纪最小,但记性特别好,很多课文都是过目成诵,而且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得老先生喜爱。当然有时候也会表现得聪明过头,提出些让老先生哭笑不得的问题。有一回,老先生教了一首古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让谈家桢一下子就回想起老家慈城满街的桂花树和小河河面上漂浮着的金黄色桂花来,但他马上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先生,不对的,桂花是被风吹落的;还有夜里小鸟都睡了,月亮出来哪里会叫?”看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先生是又好气又好笑。

从小萌生探索生命的念头

幼年的谈家桢机灵、好学,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人到晚年,再回忆那段时光时他曾说:“那时,神奇的大自然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我后来选择生物专业有很大关系。”

他最喜欢爬树,大热天里,他会爬上大树捉知了,然后悠闲地坐在树上,尽情俯视观察大自然。他也顾不得衣服被弄脏,会长时间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

强烈的好奇心迫使他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当时,外公家是开木匠铺的,几个舅舅都会木匠活。谈家桢看着粗糙的木头经过舅舅手拿的斧子加工之后就变成美观光滑的木制品,羡慕不已,于是他就拿起斧子想自己试试看,不料,斧子一下就劈到了左手大拇指指甲盖,顿时血流满手。虽然大哭了一场,但哭完他仍旧缠着大人坚持要学木匠手艺,慢慢地,他居然也能自己“设计”着做出像样的木工活来。

“阿强阿强,你又跑到外头野去啦?”在慈城老家时,父母总是这么呼喊谈家桢。童年的谈家桢十分好动,在家待不住,总喜欢在外边乱跑,一副犟头倔脑的样子,为此,他有个小名叫“阿强”。而在这之前,谈家桢还有个小名叫“阿祥”,因为宁波话“祥”和“强”的发音一样,加上谈家桢生性活跃顽强,渐渐地,大家就改叫他为“阿强”。

父母的宽容使幼年的谈家桢有了更多时间广泛接触大自然,这一点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是幼年对草木枯荣、动物生死等种种自然现象的细微观察和感知,才让他逐渐萌生起进一步探索生命密码的念头。

“这对我日后攻读生物学,不能不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谈家桢晚年回忆往事时曾这么说过,“我很小时就有着一种‘本源’意识,即对感兴趣的东西‘刨根问底’。我小时候常对着镜子问自己:‘我是怎么变出来的?’‘人又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带着好奇心的企求认识自身的思想萌芽,每每诱发着我的想象。”

1921年,12岁的谈家桢从位于慈城镇柳山庙1号的道本堂小学毕业后,来到宁波城里的斐迪学堂(即后来的宁波四中)读中学。

1926年,谈家桢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苏州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

“中国的摩尔根”

当时的东吴大学有个名叫特斯克的美籍教师,他讲授的“进化遗传和优生学”课,像磁石一样一下子就把谈家桢吸引住了。谈家桢又阅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顿时觉得耳目一新,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学科。

经过三年半的刻苦学习,谈家桢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吴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他的刻苦好学、勤奋上进给东吴大学生物系主任、老一辈昆虫学家胡经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胡经甫老师的推荐,谈家桢成为燕京大学李汝祺教授的研究生。

李先生很喜欢这个学生,欣赏他为人热情、乐观,做什么事情都有一股韧劲,以后的60年,尽管各自历经沧桑,但无论在个人关系或是事业上,他们始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成为一对尊师爱生的典范,在学术界传为美谈。

李先生非常推崇经典遗传学创始人摩尔根教授,谈家桢也非常崇敬这个遗传学的泰斗。研究生毕业前夕,一位同学在谈家桢的纪念册上写上了“中国的摩尔根”六个字,这使谈家桢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六个字也成为谈家桢60年来为之奋斗的座右铭。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摩尔根的学生。

在李老师的推荐下,一篇名为《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遗传》的论文寄往了闻名遐迩的摩尔根实验室。摩尔根审阅了谈家桢的论文,颇为欣赏这位中国青年研究员的才华。

1935年,谈家桢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与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摩尔根院士合影

1934年,谈家桢告别了母亲和新婚夫人,如愿以偿来到美国,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的摩尔根实验室。在摩尔根实验室的3年时间里,谈家桢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他利用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研究的最新成果写成了十多篇论文,促进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开始扬名国际遗传学界。1936年,27岁的谈家桢顺利地通过了博士答辩。

回国后,谈家桢应竺可桢校长之邀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理学院院长。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取得了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显性现象。1945—1946年间,他应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赴美做客座教授。

在美期间除讲学外,他对嵌镶显性现象的规律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在1946年发表了《异色瓢虫色斑遗传中的嵌镶显性》的论文,这篇论文引起国际遗传学界巨大反响,被认为是丰富和发展了摩尔根遗传学说。1952年,谈家桢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他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

谈家桢先生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七十多年,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心系家乡关注教育

谈家桢在搞研究的同时还不忘家乡建设,尤其是宁波的教育发展。1985年初,宁波市政府邀请部分甬籍老科学家、老教育家参加宁波大学筹建座谈会,谈家桢怀着对家乡的极大热情前来参加会议,对宁波大学的目标定位发表了系统、精辟的讲话,这些讲话给后来宁波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发。会上,谈老还接受了时任宁波市市长耿典华要他担任宁波大学名誉校长的邀请。

之后,谈老一直关注着宁波大学的发展。从宁波大学建校以来,谈老曾先后多次来学校考察、访问、讲课,并在1991年宁波大学毕业生典礼和校运会上与学生们一起合影,还为宁波大学题写了“标本兼治、勤俭建国、全民皆学、振兴中华、言教身教、取信于民”24个字。

为了鼓励下一代学生对科学的研究,1989年,谈家桢在自己80华诞祝寿会上成立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学金”,此后多次用自己的稿费向奖学金捐资扩充基金。作为宁波人,谈家桢设立这项奖学金的初衷就是为了鼓励家乡学子报考生命科学领域的各专业。

1999年,宁波举办“甬籍院士故乡行”活动时,已90岁高龄的谈老因身体原因未能来宁波,但他对前去看他的家乡人说:“虽然不能到宁波,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到宁波去看看。”

之后,每当宁波老家有人去看望他时,他无不透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打听着宁波发展的情况。

宁波市科协的施英受有关领导委托,曾多次去上海看望谈老,与谈老有过密切交往。

2000年,应宁波出版甬籍院士个人传记需要,施英代表宁波市科协和市文联同志一起来到上海嘉定区的众仁花苑寓所看望谈老。看到家乡人给他送来了海鲜,谈老就回味起宁波的名小吃:“以前东门口有状元楼,那里做的冰糖甲鱼最好吃了!”

2005年12月,谈家桢和夫人的合影

施英发现,在谈老客厅的醒目处放着一座金色头羊工艺品。夫人邱女士解释说,这是宁波市人民政府赠送的礼物,寓意为科学的领头羊。谈老对这尊工艺品甚为看重,一直放在显要的位置。

临走时,谈老还将一本自己收藏的《谈家桢文选》送给了施英,并在扉页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嘱托她要多关注宁波的科技教育发展。

2005年12月21日,施英再次到上海看望谈家桢。在华东医院的谈老,虽已近百岁,但精神矍铄,身子硬朗。当谈老收到了甬上书法家曹厚德先生撰写的他最喜欢的名言“真理令人获得自由”直轴时,惊喜万分。

“我年事已高,虽修养在家,仍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家乡凡有成就,我倍感欢愉欣慰。”原来,为了了解宁波,谈老每天都要用放大镜看宁波市科协为他订的《宁波晚报》。当时,看报纸得知,等到杭州湾大桥通车后,到上海只要2个多小时,谈老很是高兴,由衷感叹宁波的发展真快。当施英介绍到截至2005年底,宁波拥有两院院士92位,按籍贯计算在全国居各城市第一位,谈老更是开心爽朗地笑了起来。

当时,施英向谈老介绍宁波的发展情况,特别是近年来的科技发展情况,谈老听得特别仔细认真,还说起了宁波诺丁汉大学,问起“宁波大学现在有生物系吗”。当得知宁波大学有生命学院,谈老又一再叮嘱,这个一定好好办!要结合本地实际!

听说宁波的经济发展很不错,还评上了全国首批文明城市,谈老还把他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未来小康社会的希望赠送给家乡:“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天下太平。”

作者简介:

徐文燕,《宁波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