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甘愿追随的人格魅力

(一)令人甘愿追随的人格魅力

院士作为科技精英,都是“品行端正”“学风正派”,或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或“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5]的人,是不同学科的领军人物。宁波籍院士不仅科技成就突出,还有令人甘愿追随的人格魅力和统揽大局的战略性眼光,在学科建设中尽显学科带头人的风采。

宁波籍院士对于祖国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勇担使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敢为天下先。郑哲敏院士曾说,“爱国的心情是科学研究的唯一动机”,国家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在研究爆炸成形之前他连雷管都没有见过,但凭着一腔热情白手起家,郑哲敏带领团队成功制造出高精度卫星和火箭部件,为中国火箭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戴传曾院士在苏联专家相继撤走,很多半截子工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受命继续攻关,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新中国核电领域创造了五个第一;陈俊亮院士受命研究制造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数据通信纠错编码设备,在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带领课题组成员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成功地解决了技术实施中的全部难题,他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红”一号的通信纠错大师;王阳元院士接受任务时说:“人家卡我们的脖子,我必须得把这个解决掉,我们不攻克这个难关死不瞑目。这种国家最需要的时刻,正是我们科学家们献身报国的最好时机”。“科技报国”是几代宁波籍院士奋斗的动力源泉,他们身体力行,尽展科学家的报国心与感召力。

宁波籍院士对科学事业都有一种虔诚的献身精神。黄量院士是一位药物化学家,其贡献最突出的是抗肿瘤药物的研制。不管周围环境多么恶劣,她都坚持不懈地搞实验,为了确定药效,她不惜以身试药,有时甚至会中毒呕吐。在她罹患癌症的时候,仍然顽强工作,研制出的抗癌新药最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阳元院士受命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自主研发工作,在生活艰苦的研究基地,他的胃溃疡一次次复发,几乎在试验的每一阶段他的胃都要出血一次,有一次甚至晕倒在研究室外面的走廊里。就是用这种拼命精神,中国才进入能自行开发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先进行列;俞梦孙院士为了解决战斗机飞行员安全弹出的难题,设计了计算弹射的生理极限的人体模型,在验证模型是否可靠时,他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经历了腾空、爆炸和强烈的冲击波,他清醒过来首先关注的是实测生理数据和他用模型计算的数据是否一致……宁波籍院士这种忘我奉献,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激发出强烈的攻克难题之心。

宁波籍院士有担当、有勇气、有格局、有远见。他们提出学科愿景,进行战略布局和资源整合,凝聚团队精神,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学科带向国际学术前沿。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往往高屋建瓴,其战略性思维和大局意识往往为国家与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路甬祥曾经说过,“科学发展到现代,已经不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的个人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每个科学家“都应当站在民族,国家和科技全局的高度看待问题”,这个观念其实可以看作是宁波籍院士的自觉意识。在计算机与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倪光南、何德全等院士就提出过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而今区块链刚成为热词,郑志明院士就针对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现状,提出“没有自主安全可控的底层平台,没有软硬件一体化平台”,将“直接导致区块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技术风险、国外开源平台抢占金融市场的金融风险以及国外开源平台渗透我国实体和虚拟经济的经济风险”,建议“我国应尽早推出自主可控安全的区块链”,以“体现国家意志和治理规则”。这些观点体现了宁波籍院士的超前思维和战略性眼光,对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宁波籍院士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深厚的人文情怀上。这一方面体现在他们以长者的身份给团队的后辈以人生指引,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科学精神的深入思考上。郑哲敏院士体恤当下青年科研人员压力大,告诉他们“要沉下心来,要看得远一点,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计较太多,要耐得住寂寞”;科研工作者协作精神不够,使好几项本来可以得出结论的临床研究痛失良机;另外还有大量缺少创新性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学术风气急功近利等。这种现象其实主要是做人出了问题,所以他不仅强调让人文回归医学,更强调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精髓在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理性质疑、实证以及对结论的普遍性、确定性要求,这是价值准则,也是行为规范。

宁波籍院士的人格魅力,其影响已不局限于学科建设本身,他们的情怀与精神超越了专业与学科,对所有的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