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求学与立志

(二)求学与立志

1934年,4岁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儿园,3年以后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成为一名小学生。崇德小学前身是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宁波女塾,坐落于今天江北区解放桥北的槐树路上,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教会学校,也是中国最早的女校。1857年,学校与另一所女校合并,改名崇德女校。1923年,崇德女校中学部搬离,留下的小学部改名为崇德小学。1941年宁波沦陷,时年11岁的屠呦呦因战乱跟随父母被迫迁入开明街26号的外婆家(今姚庆三故居,开明街26号)居住,之后的两年里就在距离住处不远的鄞县私立鄮西小学读书。鄞县私立鄮西小学创办于1922年,是今天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前身。至此,屠呦呦完成了七年的小学学业。

1943年至1945年,屠呦呦就读于鄞县私立器贞中学。该校创办于1941年8月,原名私立明州中学,学校男女生分校,有两个校区,男生部校舍借用月湖西竹洲原县立女子中学校舍,女生部校舍借用仓基街私立翰香小学。屠呦呦上学,就在距离开明街26号住址咫尺之遥的器贞中学女生部。1944年该校有18个班级,男女学生980余名,教职员工58名,1945年8月学校停办。

或许由于器贞中学停办,屠呦呦又在1945年转学至私立甬江女子中学。私立甬江女子中学的前身也是宁波女塾。1923年春,崇德女校中学部和圣模女校中学部合并,在甬江之滨的战船街(今宁波教育博物馆址,明年为该校建址100周年)新建校舍,改名私立甬江女子中学。在屠呦呦进入私立甬江女子中学的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患上了肺结核,被迫中止了学业。肺结核,俗称“肺痨”,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在孩童时候注射疫苗,乃至成人患病,严遵医嘱,6至9个月便能治愈,可在民国时期,这属于不治之症,如被誉为民国才女的林徽因也多年受肺结核病痛的折磨,51岁就离世了。幸运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或许这段患病的经历,让屠呦呦对医药学有了切身的体会,医药的神奇疗效不仅让自己远离病痛,而且还可以治病救人,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往往就是出自“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1948年2月,病情好转的屠呦呦进入鄞县私立效实中学,开始了高中生涯,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鄞县私立效实中学创办于1912年,是一所由上海通社创始人钱保杭,同盟会会员、上海《天铎报》社长陈训正,教育家陈夏常,以及当地士绅李霞城纠约同志,抱着“以私力之经营,施实用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的宗旨创办的私立完全中学。学校以“忠信笃敬”为校训,“以施实学为主旨,作鼎革之先声”,致力于造就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从事自然科学的人才,迄今已经走出了15名中国两院院士,形成了令人称奇的院士校友群体现象。高中阶段的屠呦呦整体课业成绩并不算拔尖,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平均成绩都在70分上下,但是生物平均成绩却达到了80.5分,这源于屠呦呦对生物课的偏爱。每次生物老师讲课,屠呦呦都听得特别认真,得到任课老师的多次表扬。

1950年3月,屠呦呦与一批同学一起,转学进入浙江省立宁波中学读高三。宁波中学始创于1897年,为宁波知府程云俶在慈溪旅沪商人严信厚等乡贤支持下创办的宁波府第一所民办新式中等教育学堂,初名“储才学堂”。学校以“革新图强,储备人才”为办学宗旨,弃旧科,立新学,注重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开设了格致(理化)、数学、译学(外语)等课程,由名儒杨敏曾先生任监堂(校长)兼总教习。建校以来,名师荟萃,英才辈出,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等都曾任教于此。作为51届校友,屠呦呦多次参与宁波中学校友会的活动,1997年回访宁波中学时,回忆起在母校就学的情景,由衷感谢恩师在宁波中学时代基本奠定了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打下了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在2018年母校百年诞辰之际,屠呦呦致贺信,“遥想母校的悉心培育,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毫无疑问,母校的治学思想、办学精神和师德风范影响毕生”。

1951年夏天,屠呦呦选择了报考大学继续深造。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选择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该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学独立建院,2000年4月回归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具个性。或许高中时候患病的经历让她对医学心向往之,药学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