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渐思潮的冲击

(二)西风东渐思潮的冲击

1.对科技知识的重视

从明朝后期开始,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在传播宗教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科学,初遇科学技术的人们对此饱含热情,黄宗羲、黄百家等大家兼通文理,在数学、天文学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普及和推广近代自然科学上具有积极贡献。作为最早开埠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宁波因为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最早一批接触西方的城市。开埠以后,西方传教士在宁波开办了三十余所教会学校,以及一批医院。如1844年,西方传教士阿尔德赛小姐创办了宁波第一座女子学校,开创了全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同一年美国的传教士玛高温在城区北门佑圣观厢房开办了宁波城区第一家医院,这就是今天华美医院的前身。虽然这些学堂、医院设立的目的是传播宗教“福音”,但客观上欧美严格的教学秩序、管理制度和科学文化的教育内容开始进入宁波,推动宁波思想的近代化变革。随着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大批宁波商人转向上海滩,西方近代文明通过铁路、汽车、轮船、钟表、电话等进入到成功人士的生活圈,许多热血青年立志报国,或在西方企业学习,或留学日本、欧美学医,把先进的科技引入实业强国的道路。奉化人庄崧甫在上海主持新学社期间编辑出版农业书籍,大力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普及农学知识。镇海人钟观光等矢志自学由江南制造局翻译的化学、物理等书籍,又留学日本,回国筹建我国第一家自产造磷厂,还创办科学仪器馆和《科学世界》杂志,普及科学知识。其他如慈溪人何育杰、鄞县人翁文灏等留学国外从事自然科学学习与研究。许多宁波帮人士及后裔中,受实业救国理想的影响,很多人投身现代科技、工程研究事业,所以诞生了众多后来从事工程科技领域的两院院士,他们中的佼佼者是国之栋梁,也走上了新中国大学校长的岗位。

2.对艺术人生的追求

西方新思潮在我国的传播中,首先是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美术。清同治初年,上海天主教会创办了土山湾孤儿院附属的美术工场,由擅长绘画和雕塑的天主堂辅理修士范廷佐主持。中日甲午战争后,一批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途径,有人探索学医救国,有人探索学工救国,也有人如李铁夫、李叔同等出国留学探索以艺术救国的道路,这是在倡导西学的时代涌动中留学生的主动选择。清政府在废八股、兴学堂之后,在师范学堂里设置了图画手工画这种新式艺术教育形式,后在中小学堂普及。辛亥革命后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倡美育,五四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新的时代环境下,中西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先后创立,全国至今较有影响力的美术学校几乎都在20世纪20年代成立。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上海聚集着中国最前卫的艺术师资,也积淀下厚重的文化艺术土壤,陈之佛、潘天寿、汪日章、张雪父等宁波帮早期艺术大师都有在上海深造、交流的经历。通过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又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北京、上海、广州及江浙地区,才出现了潘公凯、刘伟冬等新一代艺术大学校长。同样,在音乐宁波帮队伍中,应尚能、赵梅伯、陆仲任等以上海国立音专为依托,在参与了我国早期音乐教育机构的筹建的同时,开始培养中国第一代新式音乐专门人才,辗转上海、重庆、西安、南京、广州、北平、香港等地,源源不断地把音乐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大专业音乐院校,为宁波帮音乐院校校长们的脱颖而出做出了贡献。

3.对中西文化的兼容

宁波帮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大多在传统文化沉淀深厚的家乡受过传统教育,极富中国特色的私塾教育往往是宁波商人迈向社会的起点,他们已经习惯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但日后的才干磨砺、事业成长又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环境中养成的,如烟草大王邬挺生、颜料大王周宗良、药王黄楚九等都曾就读于教会学校,还有一些人则是在洋行中从学徒做起,直接接触着西方近代文明,成为近代中国最早了解与掌握西方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人。但宁波帮企业家并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而是努力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法国学者白吉尔夫人所说:“(他们)并没有与传统断绝关系而是把它用来为新的目标即近代化的目的服务。工业化前驱者的革新精神是与勤劳、节俭和对家庭的忠心等旧道德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如海派西服“培罗蒙”就是红帮裁缝手艺加上美国流行款式而风靡上海滩,黄楚九发家靠的是中药西药兼营,春卷大王范岁久的大龙春卷被评价为“中国特色、西方口味”,既是中国点心,又是西方快餐,宁波帮被认为是“当时东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这种对不同文化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一方面体现了宁波人向海而生所包含的海洋性格中的开放心态,同时也展示了一种与时俱进的顺势而为。正因为如此,张斯栒、张美翊、蒋梦麟、陈裕光等才勇于踏出家门,甚至国门,去东洋、西洋求学求知,积极汲取西方文明中的优秀部分,把新的知识,尤其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到故国,这种不惧他者的勇气本身就是文化的高度自信,这是一种融通了中西方文化后的文化自觉,只有在多种文化交汇之地的人们身上才愈加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