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四)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宁波籍音乐家们拿起音乐的武器,以炽热的爱国情怀,创作了无数抗日救亡歌曲,他们举行义演,用琴声、歌声唤醒民众,激励前线将士,为民族独立、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创作救亡歌曲,激扬革命斗志。由应尚能创作的反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艺术歌曲《吊吴淞》(韦瀚章词),曾由本人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唱,影响很大。

“九一八”事变后,孙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成长为一名以音乐为武器投身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音乐家。1936年初,他参加了由党组织领导的“词曲作者联谊会”。当时联谊会成员中有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贺绿汀等人。孙慎向冼星海学习指挥。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完成了脍炙人口的《救亡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很快在全国流行,极大地鼓舞了国内各大城市的抗日游行示威民族。《救亡进行曲》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并称姐妹篇,成为当时抗日救亡的经典歌曲。

周大风17岁时,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被国际反侵略协会定为会歌。该曲首刊于上海《正言报》和香港《星岛日报》,后被译为多国文字,流向全球,许多国家举行反侵略集会,游行时都要高唱此歌。蔡元培先生称誉该曲“全球同声,为国争光”。

二是参加义演支援抗战前线,投身音乐教育报效祖国。尽管宁波籍音乐家们的艺术理念等不尽相同,但在爱国这一点上高度默契。音乐家们始终崇尚正义,追求进步,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奔走在抗战第一线。在新中国初期,面对音乐教育人才匮乏的现状,他们毅然放弃优厚生活待遇,第一时间回到祖国,用他们毕生所学,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在抗战期间,应尚能积极组建抗战宣传队,他把一架钢琴搬到汽车上,成天奔波在成渝公路沿线,以歌咏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应尚能拒绝陈义夫为美国总统歌唱,造成多次失业。他在声乐著作中提道:“我感到我们中国人应该唱中国歌,因为我们绝大部分听众是中国老百姓。”这种立足民族的艺术价值观正是他一贯的民族感情的流露。

1934年,刘良模在上海四川路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发起成立了第一个民众歌咏会,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同时,刘良模还积极撰文,动员抗战,宣传革命歌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到过美国许多大、中、小城镇,宣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事迹。

为宁波音乐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宁波音协首任主席李平之,他在省立女子中学任教时,因为拒绝向学生教唱日本国歌,多次受到毒打迫害,表现出一个爱国音乐家的可贵民族气节。

斯义桂(照片由其孙子斯乾佑提供)

斯义桂从上海国立音专毕业后,积极投身抗日救国义演募捐运动,足迹遍及上海、香港、重庆等地。他以歌声激励民众的抗日斗志,将义演所得全部捐献给前线抗日将士。1941年,香港沦陷后,斯义桂重回上海。汪伪政权威胁利诱,逼他“出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斯义桂毅然离别家人,逃出上海来到重庆,在国立音乐学院青木关分院任声乐教授。中美邦交后,他又回国到上海音乐学院讲学,把他积累四十多年的演唱经验,无保留地回报给祖国母校和各地同行。他把从美国带回的教材、乐谱等珍贵的音乐资料作为馈赠母校的礼物。

钢琴一代宗师吴乐懿先生(照片由其子吴龙烽提供)

作为当时口琴界知名人士的石人望,帮助淞沪战争期间坚守四行仓库战士组成的孤军营组织了口琴队,并定期给他们授课。1949年,他参加了上海市长陈毅亲自出席的庆祝上海解放万人集会的演出。他还为“抗美援朝捐献支前”活动义演,并将演出所得的426.5万元全部捐献。

1954年,吴乐懿结束国外的留学生活,她去香港探望父母时,当时的政府极力挽留她留港任教。“我拒绝了,还是想回内地。我接连不断地收到更多的来自内地的信,老同学、熟悉的人如贺绿汀院长、李翠贞、范继森都催我回来,他们告诉我内地需要我的专业,现在比过去更需要。”直到1993年,吴乐懿教授退休,仍继续在钢琴系任教。

三是取得国际荣誉,扩大中国的世界影响。音乐作为世界语言,可以在社会、政治、军事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宁波籍音乐家在世界音乐舞台取得至高荣誉,引得西方世界的尊重,提升了文化自信。

声乐领域取得的成绩至今无人能及。多位宁波籍声乐家在西方声乐比赛中取得大奖,打破了西方歌剧舞台没有黄色脸孔的局面,在世界声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斯义桂曾任教的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伊斯特曼音乐学院是世界最高的音乐学府,任职声乐系主任,到目前为止,华人乐界无人超越。西欧评论家把胡晓平和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明拉·弗莱尼相提并论:“胡是初升的太阳,弗莱尼是黄昏的太阳,都是那么艳丽”,“胡唱的咪咪,赋予人物更准确的性格描写,应该称她是咪咪胡”,“把东方的美融入了西方的歌剧”,她是“从东方飞来的百灵鸟”。黄英是葛朝祉的学生,著名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她艺术生涯的足迹遍及歌剧、音乐会、电视、电影、唱片等多种艺术领域,被西方权威媒体盛赞为“中国飞来的夜莺”。黄英作为第一位在歌剧电影中担任女主角的华人歌唱家,凭借在歌剧电影《蝴蝶夫人》中的精彩表演而赢得了世界声誉。

作为音乐宁波帮第二代,著名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于1998年,在美国注册了非营利性艺术、文化和教育组织项目“丝绸之路项目”,致力于艺术、文化和教育活动,希望通过把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观众聚集,打破地域隔阂,融合成更具有文化代表力和包容力的表现形式。2006年,他被联合国授予为和平大使。同年,马友友回到故乡宁波举行《巴赫之旅》大提琴独奏音乐会,虽然是第一次踏上故乡宁波的土地,他手捧鲜花,不停地向大家招手致意,毫无漂泊海外游子对故乡的陌生之感。

宁波籍艺术家群体虽然家庭情况各异,且没有具体联络组织,却以音乐为纽带、家国情怀为根源,用自己无悔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为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事业的伟大复兴谱写了华丽篇章。音乐家们所取得的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是脚踏实地、奋发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宁波帮精神在宁波音乐人身上的最美体现。

作者简介:

沈炜,男,浙江宁波人,资深爱乐人,黑胶收藏家,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本土音乐文化研究。宁波教育博物馆兼职研究员。

【注释】

[1]苏石林(Vladim ir Shush lin)(1896 —1978年),俄国人,在圣彼得堡皇家音乐专科学校求学,曾与世界著名男低音夏里亚平同台演出。 1930年9月,被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聘为声乐专任教员,直到1956年返国。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歌唱家,如黄友葵、胡然、斯义桂、曹岑、郎毓秀、高芝兰、周慕西(后为其夫人)、温可铮等。1956年苏石林返国后,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

[2]“雅乐社”由吴子琳(吴乐懿父亲)、董世魁(董爱琳父亲)、朱文瑞(朱雅倩父亲)、张培恩等在1918年发起成立,是上海最早由国人自建的民间音乐社团。周淑安、富华均曾担任过指挥,该社与工部局乐队、上海合唱社、俄罗斯合唱团合作演出过许多大型合唱作品,至20世纪40年代末才停止活动。

[3]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中国近代管弦乐团,前身为1879年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铜管乐队),1906年开始逐渐扩大为管弦乐队。1919年,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百器任指挥,1921年招聘意大利小提琴家富华担任首席,1922年正式改称为“工部局管弦乐队”。乐队全部聘用外国乐手。自1927年开始,接受中国实习演奏员。1938年开始聘用华人演奏家。1942年日军接管乐队,改名为上海音乐协会交响乐队。该乐队是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一支交响管弦乐队。

[4]李献敏 祖籍广东,从小在宁波长大,国立上海音专高材生,第一位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到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留学的女钢琴家。嫁齐尔品后,在西方积极推动中国音乐的世界影响,1991年11月4日, 因癌症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5]鲍里斯·查哈罗夫(Boris Zakharoff 1888 —1943年), 俄罗斯钢琴家,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及著名钢琴家涅高弦是同窗好友, 曾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特约教授,兼钢琴组主任,查哈罗夫教学以严格和细致著称。病逝于上海,葬于上海萨坡赛路(今淡水路)俄侨公墓,学生吴乐懿于1943年5月8日为其举行纪念音乐会,为其筹资建墓。

[6]梅百器(Mario Paci,1878—1946年),意大利人。7岁开始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1岁即登台演出。14岁时去罗马随钢琴家李斯特的关门弟子斯加姆巴蒂习钢琴。1895年曾获得“李斯特钢琴比赛”大奖。曾向托斯卡尼等音乐大师学习技艺。1902年,梅百器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1919年9月,工部局首先以试用的形式与梅百器签订了乐队指挥合同,在梅百器担任指挥的二十年间,成为上海工部局乐队发展的黄金期,不仅在音乐方面有长足进步,而且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的氛围下,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艺术活动。另外,梅百器新旧交融和中西兼并的管理理念,让许多轻音乐、爵士乐、中国音乐家的作品纷纷登上这“远东第一”的音乐舞台。

[7]富华(Arrigo Foa,1900 —1981年),意大利籍犹太人,12岁入米兰音乐院,14岁即举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被工部局管弦乐队指挥梅百器延聘来沪,1941年继梅百器后为乐队指挥。在乐队工作达三十余年,同时兼任过“上海雅乐社”指挥。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受聘为小提琴兼任教员,后为小提琴组及乐队乐器组主任。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如谭抒真、戴粹伦、陈又新、徐锡锦等均出自其门下。1952年赴香港定居,任中英交响乐团(即今香港管弦乐团前身)指挥,1958年退休。除梅百器外,富华对乐队规模的发展和水平提高起过相当的作用。

[8]早期创办的教会学校而且开设音乐课的学堂有:马礼逊学堂 (1842年,香港)、崇信义塾 (1845年,宁波)、上海清心书院女校(1861年)、登州文会馆(1872年,山东文登)、上海圣约翰书院(1890年有儿童唱诗班)、汇文书院 (1890年,北京)、中西女塾(1892年,上海)、天津中西女学(1909年)。

[9]马新志编著的《桐乡县志》记载:丰氏,明末由宁波鄞县迁居石门。丰子恺是明代宁波著名翰林学士丰熙的后人。周东旭曾考证,丰子恺为丰熙的后人无疑,而丰熙之子丰坊更是万卷楼的主人。万卷楼是现天一阁的前身。

[10]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始建于1927年,是中国所有音乐院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在国立音乐院成立之前,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创建,经历了近八九十年时间的漫长的探索之路,直至国立音乐院的诞生,才正式建立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揭开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史的新页,开辟了由高等音乐学校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道路。

[11]上海美专成立于1912年,音乐教育肇始于1920年举办的暑期学校和1921年高等师范科的设立。1925年正式建立音乐系,及至1952年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三十多年来音乐教学卓有成效,共培养专业音乐人才953名,仅次于国立上海音专。上海美专音乐系任教的宁波籍老师有赵梅伯、应尚能、朱起东、柳尧章等,毕业或求学过的学生有陈宗辉、斯义桂、陆仲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