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影视大亨的慈善事业
人物档案:
邵逸夫,1907年出生,祖籍宁波镇海,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影视业大亨,一位笑傲江湖的慈善业大家,一位宁波帮人士的杰出代表。2014年1月7日与世长辞,享年107岁。
2021年,6月14日,邵逸夫先生纪念铜像揭幕仪式在宁波举行,邵逸夫侄孙女邵辉和她的儿子邵梓尧,作为邵氏家族的代表,专程从北京赶来为铜像揭幕。揭幕仪式上,邵辉向家乡人民表示了感谢,这一片深情厚意让她很感动。
生前被誉为“娱乐圈教父”、慈善家、教育家的邵逸夫是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爱国人士。
事实上,只要是中国人,就很难不和这位老人产生交集,或是看过邵氏经典的电影,或是追过TVB(香港无线电视台)的电视剧,或是在逸夫楼里读过书。这位107岁的老人在他漫长而颇有戏剧性的一生中,影响了无数人。
捧红“四大天王”的影视大亨
青年邵逸夫
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宁波镇海,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他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但邵家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了娱乐圈。
1926年,邵逸夫追随兄长赴新加坡开拓东南亚电影市场,由电影放映员做起。由于当时邵氏刚起步,并没有自己的电影发行网络,他只能自己挑着装影片和器材的担子跑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每个角落,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20世纪60年代,邵逸夫的影视王国已颇具规模。捱得了苦、做事勤勉、精通业务、市场敏锐度极强、对成本锱铢必较,老一辈宁波帮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武侠导演张彻曾在邵逸夫的公司工作过,他写的书中回忆说:“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至20世纪70年代末,邵逸夫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电影业、转向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时,已年过古稀。而之前,邵氏公司已拍摄了逾千部华语电影,“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宣传语在华语圈街知巷闻、深入人心。《江山美人》《不了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及《独臂刀》等电影都曾获得观众强烈反响,叫好又叫座,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
邵逸夫与邵氏影业旗下演员合影
TVB于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创办公司董事之一。1980年,邵逸夫以TVB最大私人股东身份,出任董事局主席。邵氏影视王国,多年来培育了数不胜数的演艺人才,在香港乃至全亚洲都具有巨大影响力。1971年TVB开设无线艺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不只为电视台,也为整个香港演艺圈输送了譬如周星驰、梁朝伟、刘嘉玲等黄金一代艺人。“四大天王”黎明、郭富城、刘德华、张学友更是由邵逸夫一手钦点并“包装”捧红。
TVB制作的节目创造了一代电视王国的光辉岁月。《千王之王》《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射雕英雄传》《我本善良》及《大时代》等经典剧集在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TVB主办的一年一度选美盛事“香港小姐”,同样走出了赵雅芝、张曼玉、李嘉欣、袁咏仪等一代当红女星。当时的香港流传着“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的说法。
2012年1月1日,邵逸夫卸任TVB非执行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职务,终于退休。
乡间小路和桂圆汤里的乡愁
1987年4月17日,邵逸夫阔别故乡六十多个年头后首次回乡,回到宁波镇海庄市的祖宅。那天,村里来了很多人。为了迎接邵逸夫,乡里特意将一条田埂路铺上了石子,但依然还是不太好走。
1987年回乡祭祖
邵逸夫让车子提前停下,下车后踩着小道进村,边走边说,好久没有走过家乡的路了,要好好走一走!田埂路的两旁开满油菜花,邵逸夫看着眼前一大片黄澄澄,很开心:“瞧!金灿灿的多好看!”
那天,邵逸夫穿的是一身中式服装, 上装是件阴丹士林蓝的纯棉上衣,袖口翻出白色衬衣,脚穿一双方头休闲鞋。 “回家就要穿中国传统服装。”邵逸夫说。显然这套装束是他精心准备的。
路上,不停有孩子用普通话向邵逸夫打招呼:“爷爷好!”邵逸夫停下来亲了亲他们,用贼骨铁硬的宁波话回应:“我是81岁的老宁波了,侬可以跟我讲宁波话,叫阿爷好。”
邵逸夫的侄孙邵铁牛是邵氏在宁波为数不多的亲属中最亲近的一位,这位老人悉心照料邵逸夫镇海庄市的祖宅近30年。那天,邵铁牛作为亲人全程陪同邵逸夫。在老宅他端上一份桂圆汤。邵逸夫开心地说:“这个好这个好,离家五十多年没有吃到了!”乡土情怀溢于言表。
在新芝宾馆吃饭的时候,邵铁牛就坐在邵逸夫旁边,用宁波话跟这位长辈解释桌上的宁波小菜。邵铁牛回忆说,桌上海鲜很多,但小阿爷没怎么碰。“他喜欢吃素的,吃了不少清炖的奉化芋艿头和菜蕻干(万年青)。”
之后的1991年、1992年、1993年、1995年、2005年,邵逸夫又陆续回过祖宅。最后一次回祖宅,邵逸夫年事已高。他在一楼仔仔细细看了一个半小时,仿佛回到了过往。 邵铁牛说,前后跟小阿爷吃过四五次饭,知道他的饮食习惯后,自后每年清明前后都会为小阿爷晒上一两斤宁波的毛笋干和菜蕻干,寄去香港给邵逸夫尝尝,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邵逸夫去世。
1991年5月16日,邵逸夫访问宁波大学
2004年邵逸夫先生再次回宁波访问宁波大学
而家乡人也一直惦念着邵逸夫,就在前不久,宁波帮博物馆策划举办了一场特展,邵逸夫首次踏上乡土所穿的方头鞋也在其中。有年轻人观展后说:“看完这个展览,我开始理解宁波人当时为何要出发,也感受到了这些前辈走过的每一步。”
宁波邵逸夫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波大学邵逸夫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启涵曾有幸与邵老有过一面之缘。1987年的4月18日,在宁波大学筹建处工作的李启涵接待了第一次前往宁波大学考察的邵逸夫。“先生当时身穿浅蓝色长衫、脚穿黑色布鞋,朴实节俭、平易近人,让我如沐春风。”
2012年,李启涵成立宁波启润影视,开始投身文化产业。2014年1月邵逸夫逝世后,他决定做些公益纪念活动,比如举办规模庞大的社会各界追思会、出版《邵逸夫纪念文集》、开展“邵逸夫经典影片公益展映”、捐赠邵逸夫汉白玉雕像、拍摄纪录片《逸夫传奇》、筹拍电影《百年逸夫》等。“ 邵老爱国爱乡,为发展国内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深化甬港交流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家乡人民将永铭音貌,长存怀念。”
“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
遍及神州大地的邵逸夫医院和大中小学校的邵逸夫楼,都是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建的,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因为他的卓越贡献,1990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以邵逸夫的名字来命名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2899号行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在香港设立私人慈善机构——邵逸夫基金会,致力于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发展。多年来,邵逸夫在内地和香港的捐助款达到百亿元。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邵逸夫仅捐赠内地教育就超过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中,以“逸夫”命名的楼馆有近3万座。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之于民众。”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的这些话是对他慷慨捐资助学的最好诠释。
晚年邵逸夫
邵逸夫把相当部分的捐助款投向了师范大学。对此,他十分形象地说:“一个先生可以教50个学生,10个教500个,帮助国家多培养教师,这样作用就大了。”
邵逸夫在全国捐资助学,当然也忘不了家乡宁波。 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先后在宁波捐赠了四千多万元以发展教育,捐建逸夫楼、逸夫图书馆、逸夫奖学金等二十多个教育项目。
在宁波大学就有邵逸夫图书馆,有邵逸夫捐建的科技学院教学楼,品学兼优的学生还能获得邵逸夫以夫人名义设立的“方逸华奖学金”。邵逸夫生前4次携夫人访问过宁波大学。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每项奖金120万美元。
邵逸夫的慈善并不局限于文教事业,他始终关心着祖国和人民,哪里发生了大灾难,他就会捐巨资救灾: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2009年台湾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妇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捐资慈善事业,用邵逸夫先生的话说,就是“把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
邵逸夫曾说过,他的每项捐赠,都希望倡导一种“合海内外同胞之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富强之目标”的精神。如今,那一幢幢“邵逸夫”楼、一家家“邵逸夫”医院、一项项“邵逸夫”奖学金,都彰显着这样一种精神。还有那在遥远天际闪烁的“邵逸夫星”,将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英名传四海的大慈善家。
作者简介:
施代伟、吴丹娜,《宁波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