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牖渐开变教育——维新时期
当中国大多数人仍然沉浸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之时,宁波已经打开“窗户”,承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洋务运动之际,宁波诞生了一些由官方或宁波帮创办的新式学堂。1879年,宁波府知府宗源瀚创办辨志书院,其亮点在于开设舆地、算学等新兴学科,开新教育之先导,以后又逐步创办小学堂、宁波府师范学堂、女学堂等。1871年,江南巨富叶澄衷出资3万两银子在镇海庄市创设叶氏义庄,设置英语等现代课程,供穷苦孩子免费上学,1878年,与叶志铭等一起筹集资金,注资将其发展为两等小学堂。与创办新学堂一起,成为洋务运动重要举措的,还有派遣留美学生,1872年始,清廷分4批派遣120人赴美留学,据《宁波通史》统计,在这4批官派留学生中,宁波籍有6人,占浙江省的75%。应该说,此时的宁波不像其他地方那样,主观上排斥、隔绝西方文化,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开明的乡绅士子开始接受了西方文化,尽管这一过程是缓慢的、小部分的。
19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思想的风云激荡,这不仅产生了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也预示了一个社会文化变化的新时代的到来。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扩张无疑是这场浪潮的直接动因之一。宁波作为较早接触西方并产生较多变化的沿海城市之一,进一步主动地打开“大门”,从思想层面迎接西学的“涤荡”。就教育而言,宁波府县出现了不少新式学堂,其数量远超洋务运动时期。1894年,慈溪县把观海卫胡氏尚义堂经塾改办成安定学堂,为县级最早开办的小学堂。1896年,鄞县应维清创办了愈愚学堂,应松阳创办了密山学堂。1898年,叶秉钧、史翊经在余姚创办达善学堂。1898年,宁波知府程稻村(云俶)与郡人严信厚、汤云崟、陈汉章等创建储才学堂,为宁波第一所官办西式中学堂。还有一些官办书院则转型为新式学堂, 1900年,奉化的锦溪书院改为龙津学堂,并购书数百种。同年,慈溪的许士远与地方热心人士一起把柯云书院改为柯云高等小学堂,还办起了洋文书馆。这些新式学堂的教育内容与传统教育大相径庭,各学堂基本上开设了地理、算学、农学、格物、理化、外文写作等课程。从这一时期的教育面貌看,西学的科技和价值观念已经扎根于普通的乡绅士子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