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情况

(一)办学情况

五口通商之后,宁波开埠,欧美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开始进入宁波,原来单一的封建教育模式被打破,出现多种门类和形式的学校。外国教会在宁波城区先后举办小学堂(女塾、义塾、书院)三十余所。一些宁波学童从小接受欧化教育。如184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来宁波,在佑圣观施医传教,次年创办崇信义塾。同年,英国基督教女传教士奥特绥在宁波创办女塾,后由美国长老会接办,改名崇德女校。1860年,英国循道公会教士阚斐迪在宁波创办蒙馆。这些在客观上为浙东社会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新的社会气息。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份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成为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强调“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令各省从速办理。1904年,卢洪昶、陈屺怀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2所,成为宁波职业教育的发端。1908年,经学部考核,均定名为育德初等工业学堂。1906年,甬东商业学堂成立。1907年,宁波两等商业学堂、镇海初等商业学堂创办。1908年,余姚汝湖初等农业学堂开设。当年,根据《浙江教育官报》第十五期记载,除鄞县、镇海2所商业学堂因未送报表而未统计外,宁波有实业学堂4所、学生262人,全省的实业教育学堂统计有13所、有学生968人,而当时浙江省的职业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像西部的省份大多全省只有两三所学堂。“众所周知,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是从沿海和沿长江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及北部政治中心开始发展起来的,因为这些地区也是近代工业首先产生的地区,相对来说有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因此,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宁波便已走在了前列。

1913年,民国政府发布《实业学校令》,要求“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分甲、乙两种,甲种招收高小毕业生,实行完全普通实业教育,乙种招收初小毕业生,施以简易普通实业教育。而在此前的1912年,宁波公立中等工业学校已成立,镇海县立中学改办为县立乙种商业学校。1914年,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成立。1917年,实业教育改称职业教育。从此后到抗战前,宁波又创办了多所职业学校。具体如表1。

表1 民国宁波职业学校一览表(1912 —1936)

续表

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工商业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也进入高速发展期,其中影响较大、发展较好的是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后改名为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宁波公立中等工业 学校。

此后,宁波陷入战争,教育受到很大影响,不少学校迁址或者并转,新创办学校专业集中于医学、护理、无线电等,战后也办有商业补习学校、护士职业学校等。具体见表2。

表2 民国宁波职业学校一览表(1937—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