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色基因传承的研学、游学教育融合发展现状简析
将红色景点与当地知名旅游地标打包为旅游产品或者红色旅游目的地,受到国内游客以及文旅运营商热捧。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通过携程预订红色景区门票的人数同比增长208%,较2019年上半年增长达35%,其中“80后”“90后”占比达七成。随着2021年暑期建党百年到下半年国庆、春节出行旺季,全国红色研学、游学教育项目推广也会增多和更加深入。除了打好情怀牌、风景牌,对红色资源的合理开发乃至产业化,需要我们更多基于历史人文的清晰认识和基于革命精神的不变初心。
1.注重蕴藏红色基因的“硬件”和区域建设
红色文物、革命旧址等是历史文化遗产,集多种功能、价值于一体。要将其传承于后代,同时也要对其合理开发,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实践证明,依托红色文物来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大为促进红色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增强地方文旅开发的内涵魅力。例如,2021年文旅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线路重点围绕“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体验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等主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认真梳理历史脉络,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以满足人民群众红色教育需求为导向,突出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展示我国重大建设工程和科学工程、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引导人民群众就近就便开展实地考察、国情调研。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也推出“开天辟地·革命启航” “大国海陆空·科技向前冲”等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类似这样,乃至宁波和其他地区的红色路线,就连接起了全国大部门红色景点资源。而受众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从抓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变到重视红色研学、游学教育的协调发展上来,形成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从而又激发民众爱护红色文物、保护红色文物的“反哺”积极性。
2.注重迸发红色基因的“软件”和理念创新
对红色资源开发时,应注意其运营目标和价值导向,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与作品形式。在重视经济效益、挖掘历史意义的同时,突出其价值引领作用,确实符合党史教育和民众学习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红色景点,存在着文化资源挖掘不彻底、平面化和同质化严重、活动内容呈现陈旧、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等现象,也缺乏新兴媒介渠道和品牌特色竞争力。因此必须立足于宁波整体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产业为“轮”、红色基因为“魂”,深挖红色基因特征,创新红色研学、游学教育产品,提升文旅资源开发层次,实现宁波红色基因传承者、宣传者、践行者的有机统一。
随着受众群体的年轻化、个性化和高知化,红色基因传承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里的展示上,而是应该多途径、全方位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被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过程里,其中,红色研学、游学教育的融合发展,越来越显示对广大民众能有效发挥积极作用。红色基因在深度融入文旅、游学、运动等领域时,体现出时代性和不可替代性、直观性和高效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让民众在享受风景、喜闻乐见中受到红色资源的浸润。但是在实践调研中,也发现存在红色研学、游学教育中红色文化所占篇幅过少,红色研学、游学教育中红色景区形式单调枯燥,红色研学、游学教育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水平不足等运营问题,以及传统红色研学、游学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群体的契合不足,使青少年群体对红色基因理解不深。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需要从加强统筹、谋划构建红色研学、游学教育发展格局,加强红色基因和文旅IP开发的粘连度,用大数据建立激活红色基因的分析和反馈机制等角度,给予进阶提升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