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幼儿文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明确幼儿文学在幼儿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和欣赏经典幼儿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提高学生鉴赏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创编幼儿文学作品,提高其写作和幼教岗位适应能力。

幼儿文学这门课程,集文学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提倡以理实一体化为主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本书力求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明确目的,定位清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特点,充分结合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幼儿园岗位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力求以理实一体化为教学主线,以幼儿园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能学会做”为教学目的,以理论学习为“纲”,以实践教学为“本”,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乐于“实践操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中手脑结合,在运用中不断突破知识和技能方面遇到的难题。

2.找准依据,精炼知识

本书依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年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相关法规性文件的要求,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精神,吸取幼儿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幼儿园岗位特点,力争以编写人员的精深学科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研究精神,精选能够服务于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直白生动的理论讲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幼儿文学观。

3.遵循原则,丰富内容

以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够用、应用、实用”为原则进行科学设计,选择中外经典幼儿文学作品,增加幼儿园应用教学案例,增添新时期幼儿文学的优秀作品,以丰富学生阅读实践的体验,提高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作能力。

4.突出一线,注重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本书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以能力训练为重点,以学生适应幼儿园需求为中心,特别邀请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编写,以通过对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幼儿园岗位需求的实践应用能力。

本书共分为九个学习单元:学习单元一为幼儿文学基本理论,介绍幼儿文学的概念、产生发展、文体分类、特点与功能等,具有总论的性质。学习单元二至学习单元九为幼儿文学的文体论,系统介绍幼儿文学的八类文学体裁: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散文、幼儿图画书、幼儿戏剧与影视、幼儿科学文艺,包括幼儿文学的各种文体的基本理论、作品赏析与创作及知识拓展方面的实践应用部分。本书九个单元都从基础理论上系统阐释了幼儿文学的特点、分类、功能及实践应用。为方便教学,正文前有引语和名人名言、学习目标,正文中穿插知识链接,正文后有知识拓展、探究活动。全书脉络清晰,内容全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培养学生的幼教专业岗位实践和适应能力。【学习目标】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要领,为教师提供检测依据。【知识拓展】主要拓展与幼儿文学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如幼儿文学作品的组织实施及训练技巧、幼儿园实践成果、应用案例、教案等。【知识链接】是知识补充的片段。【探究活动】为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检测和落实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思维导图】主要是总结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本书整体框架设计由赵银琴执笔,并由编写成员共同讨论形成,全书统稿工作由赵银琴完成,第一、二稿的校对由赵银琴、杨华完成。本书由赵银琴(云南开放大学)、粟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邓成梅(云南开放大学昭通开放学院)担任主编。本书由以下老师担任副主编,分别是:林枫、吴葆俭(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杨华、李涵、郑国艳(云南开放大学昭通开放学院);赵丹、刘霞(云南开放大学);何华(广东开放大学);王文萍(云南昭通市幼儿园园长)。

编写具体分工为:学习单元一由云南开放大学赵银琴、云南昭通市幼儿园园长王文萍编写,学习单元二由云南开放大学昭通开放学院邓成梅、李涵编写,学习单元三由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吴葆俭编写,学习单元四由广东开放大学何华编写,学习单元五由云南开放大学昭通开放学院邓成梅、杨华、郑国艳编写,学习单元六由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粟健编写,学习单元七由广东开放大学何华编写,学习单元八由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林枫编写,学习单元九由云南开放大学赵丹、刘霞编写。根据统一安排,本书全部章节均制作了配套课件、试题和微课视频,以上资源由对应章节的编写者完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领导和同仁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参考、借鉴、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在此一并深表感谢。本书也是“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学前教育”云南开放大学(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骨干专业项目部分研究成果。

由于编写学前教育新型教材是一项新的探索,受编写时间紧、编者学识水平的限制,本书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不断修订完善。

编者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