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的文体类别

二、幼儿文学的文体类别

根据幼儿文学的文体分类特点,本书将幼儿文学的文体分为8种类型:

(一)儿歌

儿歌是一种适合年龄幼小的儿童念唱、欣赏的歌谣,又称为童谣。儿歌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和低年级的小学生。儿歌是儿童也是一个人一生最早接触到的一种文学样式。

知识链接

半半歌

作者:张秋生

儿歌内容:

有个孩子叫半半,起床已经七点半。

鞋子穿一半,脸儿洗一半。

早饭吃一半,课本带一半。

上学路上半半跑,光着一只小脚板。

对儿歌的点评:

这首《半半歌》构思非常精巧,描绘了一个丢三落四的小朋友“半半”的形象,孩子们读后觉得这个“半半”非常好笑,做事总是做一半。转念一想,他们心里就会打鼓:咦,这个小孩怎么那么熟悉,是我吗?儿歌语言明白如话而又充满韵律和节奏,让孩子从笑声中明白:早上起床要抓紧时间,行动要快,不要家长催促,要学会收拾检查自己的书包,自己的事自己做。

(二)幼儿诗

幼儿诗是适合幼儿听赏诵读的自由体短诗。它和儿童文学的其他体裁比起来,更注重情感的抒发、意境的创造和表达的含蓄。幼儿诗是为幼儿创作的,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以抒发幼儿的情感为主要内容,供幼儿吟诵和欣赏的诗。

知识链接

案例     巧用拟人,创作幼儿诗

(一)出示诗歌

《日出》:“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想象)/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拟人)蓝被子(比喻)/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地/露出(拟人)一个/圆圆胖胖的/脸儿。谁来跟太阳宝宝打个招呼?”

《日出》这首诗把太阳想象成一个娃娃,用人的动作来写太阳,比如“踢着”“露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来,这是个调皮的太阳宝宝;太阳宝宝盖的被子还真是神奇,是条“蓝被子”,“蓝被子”就是填空,这一比喻,非常形象。

(二)讲解拟人的创作手法

拟人法是幼儿诗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法,作者把动物、植物、事物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方式,赋予它们生命,最契合幼儿的心理,最能体现幼儿情趣。

如,幼儿诗《汽水》:“跟你握握手/你就冒气/请你脱脱帽/你就生气/干干脆脆/一口把你喝下去/看你还/神不神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汽水的特点。

以上例子说明,好的幼儿诗离不开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欣赏以《山》为题创作的小诗,加深拟人化理解

《山》1:“山要找鸟儿玩/鸟儿拒绝他/山要找风儿聊天/风儿溜走了/只留下/山愣愣地站在那里。”

《山》2:“山静静地站着/云在他的头上玩捉迷藏/远山过来和他拉拉手/风儿为他唱唱歌/他虽静/但是不寂寞。”

《山》3:“山/是一个不会长大的孩子/山/是一个爱穿绿衣裳的姑娘/山/是我向往的地方。”

(四)创作诗歌

以《云》为题,运用拟人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拟人的手法完成这首诗。

(三)幼儿童话

幼儿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最贴近儿童的心理,是幼儿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它是具有浓重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幼儿童话主要是通过幼儿听赏,在童话中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传达与幼儿心理、生理相适应的知识,其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开发幼儿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情感,陶冶幼儿情操。

知识链接

童话点评     《狼和七只小山羊》

《狼和七只小山羊》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作,它具有民间童话的典型特征:“从前……”式的开头,以三段式的反复结构展开情节,团圆的大结局让孩子们高兴。整个童话写得单纯明朗而又童趣十足,其中,小山羊的天真、狼的凶恶狡猾、山羊妈妈对孩子的柔情都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了出来。这篇作品自格林童话问世以来就一直在全世界小朋友中流传。

(四)幼儿故事

幼儿故事是指适合幼儿欣赏的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情节生动、首尾呼应的各类叙事性作品。其中幼儿生活故事是幼儿故事的主体。幼儿故事是幼儿接触较早、较多的文学样式之一。幼儿故事素材可以来自幼儿家庭生活、幼儿园、社会生活,也可以来自自然界、历史事件等,故事内容包罗万象、充满趣味,满足幼儿好奇、探险、求知的心理需求。

知识链接   《听鱼说话》

幼儿故事点评

这是一曲为孩子谱写的关爱动物、同情弱小的生命赞歌。题目是《听鱼说话》,我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呢?我们听到了外公的有趣、慈爱,琼儿的善良、聪明。正因为祖孙俩的心有灵犀,使小鱼重获自由,也给幼儿温馨的启示。整篇作品写得既清新优雅,又风趣幽默,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这个故事不是刻意让孩子学习琼儿的“高贵品质”,而是让其和琼儿一起感受童年和成长的快乐!

(五)幼儿散文

幼儿散文是为幼儿创作、适合幼儿欣赏的,篇幅短小、知识性强、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一类文章。它以记叙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为主要内容,真实地抒发作者的心灵感受和生命体验。

幼儿散文以其内容广博、语言优美、情真意切而吸引小读者。通过阅读和欣赏,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且使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得到启迪。

知识链接

幼儿园中班散文欣赏的活动组织案例

散文名称:秋天

散文内容: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风儿轻轻吹,叶儿撒满了一地。

我们走在上面,松松的,软软的。

树林里,好像铺上了彩色的地毯。

围绕散文作品《秋天》组织活动的方式举例:

活动一:感知文学语言,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活动在室内进行,以倾听、诵读为主要学习方法。

活动二:感受秋风落叶,走在落叶上体验松松的、软软的感觉。这一活动在户外进行,不一定是大自然中,有落叶的地方就可以。教师带领幼儿看看落叶飘飞,观察落叶的色彩,在撒满一地的落叶上走一走。感受自然景色的同时,教师应适时朗诵,让幼儿在情境中倾听。

活动三:用粘贴、绘画等形式表现作品所呈现的秋叶图景。活动开始时先朗诵,让作品呈现的图景出现在孩子的脑海中,然后或用落叶粘贴,或用画笔描绘加以展现。

(六)幼儿图画书

幼儿图画书是指以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幼儿阅读的一类图画书。它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全部用图画来表现故事内容,供幼儿阅读或成人与幼儿共同阅读的一种特殊的幼儿文学样式。幼儿图画书里的图画,并不单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插图本身参与表现图画故事的内容、主题和细节。

知识链接

幼儿图画书案例分析

《彼得兔的故事》内容简介:从前有四只小兔,他们分别是跳跳、蹬蹬、短尾巴和彼得。他们和妈妈住在沙窝里。有一天,兔妈妈让孩子们到田野玩,但是强调不要去蛮哥古里古先生的菜园,因为他们的爸爸就是在那里出的事,他被做成了馅饼。但是彼得偏偏跑去了蛮哥古里古先生的菜园。在菜园里彼得找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可是他被蛮哥古里古先生发现了。彼得拼命地逃啊逃,跑掉了鞋子,弄丢了新的蓝上衣,掀翻了三盆花,最后,终于逃了出来,回到家就生病了。

如果说《彼得兔的故事》以前的图画书,图画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的话,那么,从波特开始,图画也在讲故事了,图文已经不可分割,这奠定了图画书用图画讲故事的风格,开创了现代图画书的原型。从这层意义上讲,有人把《彼得兔的故事》誉为“童书中的圣经”,把波特称为“图画书之母”也就不难理解了。

(七)幼儿戏剧与影视

幼儿戏剧主要以3—6岁的幼儿为接受对象,以人物对话为主,辅以动作、表情等手段进行舞台表演,供幼儿观看或直接参与表演。一台幼儿戏剧的完整过程包括编剧创作、导演排练、演员表演(即“二次创作”)与观众接受(即个性化鉴赏)等内容。

影视是以拷贝、磁带、胶片、存储器等为载体,以银幕、屏幕放映为目的,从而实现视觉与听觉综合观赏的艺术形式,是现代艺术的综合形态,包含了电影、电视剧、节目、动画等内容。

儿童影视文学是指为拍摄影视片所创作的文学剧本,它是儿童影视创作的文学基础,是导演再创造的依据,儿童影视要把它提供的文学语言间接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知识链接

幼儿戏剧案例点评

以《回声》(作者:[日本]坪内逍遥)为例。回声本是一种普通的物理现象,这一现象被缺乏自然知识的五六岁的大郎偶然发现,他出于好奇心,与回声“对话”,结果发现对方总是跟他“顶嘴”,因而产生了矛盾冲突。大郎被激怒,说话越来越粗声粗气,冲突也不断升级。这时,“妈妈从窗户里探出头来”教导大郎……在妈妈的启发下,大郎以友好的语气说出承认并克服自己缺点的话,矛盾自然就缓和、解决了。该作品将一个事物放大,反射孩子自身的言行,使他在自我观照中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该剧设置冲突巧妙,构思夸张奇特,寓意鲜明有趣。

《回声》台词简单、明白,剧中的对话十分生活化,易引起小朋友的共鸣,是一出典型的幼儿话剧。坪内逍遥是日本著名的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

(八)幼儿科学文艺

幼儿科学文艺是科学文艺的一部分,具有一般科学文艺的共性,但它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为幼儿创作的、适合于幼儿听和看的科学文艺作品。幼儿科学文艺要求知识内容广泛而浅显,准确而生动,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知识链接

幼儿科学文艺个案分析

既是科学家又是诗人的高士其,是我国科学诗创作最有造诣的作家。在他的诗中特别注意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科学原理和自然现象。如在《我们的土壤妈妈》中,就是用形象化的诗句,来表述土壤科学知识。作品把土壤比喻为“地球工厂的女工”“矿物商店的店员”“植物的助产士”“动物的保姆”,说土壤像“地球的肺”“地球的胃”“地球的肝”。高士其的科学诗内容丰厚,知识准确,形象感强,深受孩子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