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歌的形式
按照形式分类,我们可以将儿歌分为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字头歌、谜语歌、时序歌等十类,以下对这些儿歌形式做详细的讲解: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于“母歌”,这是一种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幼儿听的,常用于教话、催眠、认物的简短儿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幼儿文学形式,是儿歌的原生态。
例:
《摇篮曲》(莱蒙托夫)
睡吧,
我可爱的小宝宝,
睡吧,睡吧,
月儿静悄悄,
把你摇篮照,
我给你讲故事,
我给你唱歌谣。
你闭上小眼睛快睡觉,睡吧,睡吧!
《摇篮曲》
风儿摇呀摇,摇着小毛桃。
树枝摇呀摇,摇着小黄鸟。
摇篮摇呀摇,摇着小宝宝。
《小宝睡觉觉》
小风轻轻吹,小鸟低低叫,
小狗慢慢跑,小猫偷偷笑,
小屋静悄悄,小宝睡觉觉。
在幼儿即将要睡觉时或是幼儿园午休时,教师可以用温柔的语气念摇篮曲给幼儿听,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入睡的氛围,这种做法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
(二)游戏歌
游戏歌是幼儿游戏时吟唱的歌谣,有相应的游戏动作。幼儿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边玩边唱。家长或幼儿教师可以陪伴幼儿一起念儿歌,做动作。这类儿歌可以促进幼儿肢体和大小肌肉协调能力,还能增进家长、幼师与幼儿间的亲密关系。
例:
《啄木鸟》
啄木鸟,敲敲敲,(右手手指并拢代表啄木鸟的嘴巴,啄左手)
看见虫子咬咬咬,(双手大拇指食指相互碰撞)
一条两条三四条,(右手食指数左手手指)
小虫小虫你别跑。(摇晃双手手掌做拒绝动作)
《手指歌》
两个拇指弯弯腰,点点头,
两个食指变公鸡,斗一斗,
两个中指钩一钩,做朋友,
两只手掌碰一碰,拍拍手。
《手指操》(腾毓旭)
伸出小小手,指头往回收,
一二三四五,变成小拳头。
两个小拳头,要去拿小球,
一二三四五,变成手指头。
《学一学》(张春义)
学小鸡,走一走;
学企鹅,扭一扭;
学小鸟,飞一飞;
学青蛙,游一游。
(三)数数歌
数数歌又称数字谣,是把抽象的数字赋予童趣并与文字结合起来。这类儿歌能训练幼儿数数能力,帮助儿童识数、记数。数数歌可以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数学领域教学中,知识较为抽象难理解,可将数数歌和数学知识整合起来,方便幼儿对数字概念的理解。
例:
《数蛤蟆》
1只蛤蟆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蛤蟆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在念儿歌《数蛤蟆》时,可以让幼儿尝试创编,让幼儿思考不同只数的蛤蟆,对应多少张嘴巴和多少条腿,培养幼儿的数理逻辑思维。
《123》
123,爬上山;
456,翻跟头;
789,拍皮球。
张开两只手,
10个手指头。
《一只小鸟叫喳喳》
1只小鸟叫喳喳,2只青蛙叫呱呱,
3头小猪哼哼哼,4匹小马嗒嗒嗒,
5个娃娃笑哈哈,分吃一个大西瓜。
《数松鼠》
1 2 3 4 5 ,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
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
1 2 3 4 5 。
在念《123》《一只小鸟叫喳喳》《数松鼠》这几首儿歌时,先让幼儿学会口头点数数字1—10,再结合具体物品帮助幼儿理解每个数字的意义。
(四)问答歌
问答歌又称问答调、对歌和盘歌,是设问作答形式的儿歌。可以是一人问一人答,也可以是一问多答,问和答可以自由延续,没有固定格式。问答歌以问答的形式促进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悟出道理,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发展。
例:
广西儿歌《谁会飞》(节选)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扑扑翅膀去又回。
谁会游?鱼会游。
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点点头。
《尾巴歌》
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像把伞?
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最好看?
公鸡尾巴弯,鸭子尾巴扁,孔雀尾巴最好看。
《圆圆歌》
什么圆圆红彤彤?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响咚咚?小鼓圆圆响咚咚。
什么圆圆蹦蹦跳?皮球圆圆蹦蹦跳。
什么圆圆空中飘?气球圆圆空中飘。
《什么有腿不会走》
什么有腿不会走?
什么没腿游遍九州?
什么有嘴不会说话?
什么没嘴吱吱扭扭?
板凳有腿不会走,
大船没腿游九州,
茶壶有嘴不会说话,
小车没嘴吱吱扭扭。
在念问答歌时,可以先提问幼儿,让幼儿思考后再告诉幼儿答案。家长、幼师可以陪幼儿一起互动念唱,教师提问幼儿,幼儿回答,回答完毕后告诉幼儿正确答案,再引导幼儿完整复述儿歌。
(五)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儿歌,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组织儿歌,即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前后随韵黏合。这类儿歌虽然没有明确的内容中心,但节奏感极强,朗朗上口。
例:
《懒小羊》
羊羊羊,跳花墙,
花墙高,跳石桥,
石桥大,跳篱笆,
篱笆低,跳水池,
水池小,啥好跳?
蹲在圈里啃干草。
《放下枪》(朱庆坪)
拿起枪,打老虎;
老虎哭,打老鼠;
老鼠哭,怎么办?
放下枪,都不哭。
《吃草莓》
洗洗手,吃草莓,
草莓酸,加蜂蜜,
蜂蜜甜,送嘴里,
嘴里嚼,软绵绵。
《懒汉歌》(节选)
懒汉懒,织毛毯;
毛毯织不齐,就去学编席;
编席编不紧,就去学磨粉;
磨粉磨不细,就去学唱戏。
在念连锁儿歌时,可以让幼儿按照词语接龙的形式尝试创编。
(六)绕口令
绕口令也称为急口令,是由一些双声叠韵或发音相近相同且容易混淆的词语组成简单有趣的短语或句子,由于绕口令绕弯,拗口,读得又快,经常引人发笑,它可以训练和纠正幼儿的发音,对提高语言能力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教给幼儿绕口令时,可以由简单到复杂,让幼儿熟悉儿歌内容后,再不断加深难度。
例:
《小兜兜》
小兜兜,盖肚肚,
兜兜上面绣兔兔。
兔兔竖起起长耳朵,
听我拍拍小肚肚。
《高高山上一条藤》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停藤停铜铃停。
《送花》
华华有两朵红花,
红红有两朵黄花,
华华想要黄花,
红红想要红花,
华华送给红红一朵红花,
红红送给华华一朵黄花。
《吃葡萄》
青葡萄,紫葡萄,
青葡萄没有紫葡萄紫,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八百标兵》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在念绕口令时,要注意提醒幼儿要正确发出容易混淆的字音,语速由慢到快,熟悉内容后加快念绕口令的速度。
(七)颠倒歌
颠倒歌也称为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是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正话反说,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儿歌。这类儿歌幽默诙谐,意味深长,可以训练幼儿的事物辨别能力。
例:
《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上石头滚上坡。
江里骆驼会下蛋,山上鲤鱼搭成窝。
腊月炎热直流汗,六月寒冷打哆嗦。
妹照镜子头梳手,门外口袋把驴驮。
《奇怪歌》
吃牛奶,喝面包,
夹着火车上皮包,
看见一个人咬狗,
捡起狗来打砖头,
反让砖头咬一口。
《我家园里菜吃牛》
翻唱歌,倒起头,
我家园里菜吃牛,
芦花公鸡咬毛狗,
姐在房中头梳手,
老鼠叼着狸猫走。
《真稀奇》
稀奇稀奇真稀奇,
蚂蚁踩死大公鸡。
爸爸身高刚七寸,
娃娃身高两米七。
孙子唱着摇篮曲,
奶奶睡在摇篮里。
教幼儿颠倒歌时候,先要教幼儿理解颠倒歌中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认识正话反说。颠倒歌可以培养幼儿幽默感。
(八)字头歌
字头歌是指儿歌的每个句子句末几字几乎完全相同的儿歌形式,这类儿歌内容简单,韵律十足,易于幼儿吟唱。
例:
《小珍子》
小珍子,卷袖子,
帮助妈妈扫屋子,
擦桌子,擦椅子,
拖得地板像镜子,
照出一个好孩子。
《湖边柳树》(腾毓旭)
小湖是面亮镜子,
风儿是把木梳子,
柳树是个乖孩子,
对着镜子梳辫子。
《下雪了》
下雪了,下雪了,
小河变胖了,
小屋长高了,
世界变白了,
娃娃的鼻子变红了。
(九)谜语歌
谜语歌是用儿歌的形式表现谜语,让幼儿猜出谜底,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儿歌形式,幼儿通过动脑思考后得出答案,能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下面从动物、食物、职业、器官等多个方面列举了谜语儿歌:
阔嘴巴,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青蛙
嘴巴上,两个孔。香和臭,靠它闻。——鼻子
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你有我有大家有,写字画画全靠它。——手
穿红衣,开红车,用水龙,去灭火。——消防员
疾病害怕他,病人感谢他,进门哎哟哟,出门笑哈哈。——医生
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
萤火虫,提着灯,飞到天上数不清。——星星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花生
(十)时序歌
时序歌也称为时令歌,是指运用儿歌形式,引导幼儿根据时序递变认识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和不同时节的生活特点。幼儿在诵唱过程中可以学习四季变化和民间习俗等知识。家长和教师可以从儿歌中扩展知识,告诉幼儿节日的来源、节日的风俗等,也可以在过节时找和节日相关的儿歌与幼儿分享。
例: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传统节日》
春节鞭炮彻夜响,
元宵汤圆个个圆;
清明时节雨纷纷,
端午家家粽子甜;
七夕鹊桥来相会,
中秋游子把家还;
重阳佳节敬老人,
除夕全家人美满。
《中秋夜》
中秋夜,亮光光,
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饼,烧线香,
大家一起拜月亮。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蘸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知识链接
儿歌作品推荐书目:
吉林美术出版社《早读儿歌150首》
金波《中国传统童谣系列书·连念七遍就聪明·绕口令谜语歌》
金波《中国传统童谣系列书·城门城门几丈高·游戏歌》
金波《中国传统童谣系列书·杨树叶儿哗啦啦·摇篮歌》
金波《中国传统童谣系列书·小老鼠上灯台·童趣歌》
金波《中国传统童谣系列书·什么腿不会走·问答歌》
圣野《花鹿姐姐》
圣野《乌龟送快递》
顾作峰《儿歌3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