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文艺的分类

一、幼儿科学文艺的分类

幼儿科学文艺包括幼儿科学故事、幼儿科学童话、幼儿科学诗、幼儿科学寓言、幼儿科学谜语、幼儿科学小品、幼儿科学相声等。在本书中主要介绍幼儿科学故事、幼儿科学童话、幼儿科学诗、幼儿科学寓言、幼儿科学谜语五种类型。幼儿科学文艺的内容与故事、童话、诗、寓言和谜语等文学题材相融合形成了幼儿科学故事、幼儿科学童话、幼儿科学诗、幼儿科学寓言和幼儿科学谜语等文艺类型。

幼儿科学文艺的分类

(一)幼儿科学故事

幼儿科学故事就是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反映和展现科学内容所蕴含的知识,是一种常见的科学文艺类型。其主要为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及发展等内容,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故事吸引力和情节性。幼儿科学故事的创设要考虑幼儿的认知范畴,故事内容要做到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情节设置要能展现出所传达的科学内涵和知识。例如:

《影子的故事》

早晨,太阳公公慢慢地从东方升起。小树旁边出现了一个长长的影子。

影子打了一个呵欠,又伸了伸懒腰,接着,它昂起头,挺起胸,环视了一下四周,然后脸上显出一副不屑的神情,对身旁的小松树说:“哟,你怎么长得这么矮?你看我多高。”

小松树微微一笑,说:“是的,你现在的确比我高,但你不会总这样高。”影子不相信地哼了一声。

微风轻轻地吹着,太阳公公渐渐地升高了。这时影子慢慢地矮了,它伤心地说:“这是怎么回事呀?”

小松树在一旁回答道:“你的高和矮是太阳公公来决定的,不信,你去问一问。”

“是吗?太阳公公。”影子抬起头望着太阳公公问。

“是的,孩子,”太阳公公笑眯眯地回答,“由于地球的转动,我每天都在变化。我升高时,你就会变矮;我降低时,你就会变高。等到下午,你还会长高。”

下午,影子果然恢复到早上那样高。正当它高兴的时候,它忽然发现自己在慢慢消失,它着急地大声喊起来:“太阳公公,请您别走。”

太阳公公摆摆手,笑呵呵地说:“孩子们,我们明早还会再见面的。”

说完,太阳公公和影子都不见了。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小松树依然挺立。

《影子的故事》采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故事的形式讲述科学知识。以简单生动的故事情节介绍了影子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科学知识。

(二)幼儿科学童话

幼儿科学童话即用童话的形式来表现科学知识的作品。科学童话的主要内容一般为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科学知识,所以又称科学童话为自然童话和生活童话。它的特点为内容简单易懂、情节结构简单、表现手法夸张和充满幻想,它与其他文艺题材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将科学知识融入在童话的感性形象里,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同时能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道德情操。例如:

《小水滴旅行记》

大海妈妈有许多调皮、可爱的水滴宝宝。有一天,小水滴们对大海妈妈说:“妈妈,我们想去旅行,鱼姐姐说,外面的世界可精彩了。”

大海妈妈笑了笑,指着太阳说:“好!太阳公公会帮你们忙的。”

太阳公公听到了,说:“小水滴们,快来吧,我带你们旅行去。”

这时,小水滴感到自己轻飘飘起来,它们变成了水汽向空中飞去。飞呀飞,飞到了云妈妈的身边。

云妈妈说:“孩子们,快到我的怀里,让我带你们去旅行。”小水滴飞到了云妈妈的怀里,云妈妈一下子变胖了。云妈妈带着小水滴到处旅行,小水滴在天上看到了茂密的森林,看到了可爱的动物,看到了现代化的城市。

最后,小水滴来到了北极,北极好冷啊。小水滴不禁哆嗦起来,一阵大风吹来,小水滴从云妈妈的身上掉了下来。寒冷的风让它们变成了雪花,一片一片地落到了北冰洋。

“好冷啊,我们想回家。”于是,小水滴顺着北冰洋一路游去,游了好久好久,才回到了家。

“妈妈,妈妈,我们旅游回来了。”它们高兴地向妈妈讲起了旅游见闻。

《小水滴旅行记》是一个科学童话故事,通过小水滴拟人化的旅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小水滴从水—水蒸气—雪花—水的变化过程,故事主题明确,通俗易懂,变抽象的道理以形象化,易于儿童理解。

(三)幼儿科学诗

幼儿科学诗就是把科学内容和诗相互融合来表现科学知识的一种文艺题材。它的特点为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和韵律轻快。它能将形象和浅显的科学知识与诗词融合,带领幼儿走进优美的境界,在让幼儿获得美感的同时,向幼儿传播科学知识和启迪科学思维,增强幼儿的审美意识。例如:

《一粒小种子》

一粒小种子,

睡在泥土里,

春风吹吹它,

春雨抱抱它,

太阳公公叫醒它,

春来了,春来了!

小小种子伸伸腰,

呀,变成一颗绿芽芽!

这首儿童诗从生活当中的常见事物取材,配合轻快的节奏和简短的诗句,以优美凝炼的诗句来描写科学内容,以饱含感情的意境表现科学知识。

(四)幼儿科学寓言

幼儿科学寓言指利用寓言的形式,用简洁而生动的情节来表现科学内容,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启示和教诲意义。一般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它的特点为具有明确的寓意、生动的比喻、精练的语言。它能将抽象和复杂的科学内容变得具体和简单,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例如:

《坚强的小种子》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块大石头。它安静地躺在泥土中,那坚硬的身躯如同一座大山,日晒不死,风吹不动,雨打不穿。于是,大石头便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这天,不知哪阵风吹来了一颗种子,就在石头庞大的身躯下安居乐业了。大石头非常生气,对种子说:“哼!你这个小东西,敢到我脚下扎根?看我不压扁你!”说着,就重重地往泥土下一沉。种子并不理会,而是往上挺了挺瘦小的身子。春雨来了,大石头心想:“嘿!看这雨水不浸死你!”种子还是不出声。它不但没被浸死,还因为喝足了雨水,生了根,发了芽,还长高了一寸!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天来了。火辣辣的太阳照着整个大地,热得大家喘不过气来。这时,石头又得意起来,心想:“看太阳不晒死你。”种子的幼芽也不理睬骄傲的石头,它又挺了挺身子。啊!种子眼前一片光明,原来它已经钻出了地面!

大石头更是嫉妒了,真想一下子把它压死。然而随着时间飞逝,种子芽苗越长越高,根也越扎越深,最后,终于顶翻了石头…

作品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大石头拟人化,并把大石头的性格沿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最后从结局也把石头的物理特性表现出来,同时又把作品升华到训诫的意义,做人做事要保持谦逊,并坚持自己的信念,一定会获得成功。

(五)幼儿科学谜语

幼儿科学谜语就是指把科学知识嵌入到谜语当中,谜底常为科学现象、科学常识和科学发明。相较于其他文艺题材,科学谜语内容更加简短,但是要求谜语的设置要具备知识性、形象性、逻辑性和启发性的融合,能锻炼幼儿的逻辑能力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它能用最短的时间来吸引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关注和兴趣。如:

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雨)。

从低到高,由浓到淡,忽左忽右,跟着风走(打一自然现象——烟)。

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我来(打一自然物——水)。

弯弯一座彩色桥,高高挂在半山腰,七色鲜艳真正好,一会工夫不见了(打一自然现象——彩虹)。

我到处乱跑,谁也捉不到,我跑过树林,树木都弯腰,我跑过大海,大海的波浪高又高(打一自然现象——风)。

以上谜语,通过描述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的特性,把自然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特征融入到谜语当中,用一些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知识链接

科学相声

科学相声的写作与一般的相声相同,也是分为“垫话”、“正话”和“收底”三部分。所谓“垫话”,就是相声开头铺垫部分。垫话一般总是“东拉西扯”,讲了许多似乎与主题毫不相干的话,然而就是在这“东拉西扯”之中,突然把话题一转,出其不意地点题,使相声转入正题“正话”。

“正话”是科学相声的主要内容。它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包袱组成的。“包袱”是相声的行话,它好比把一块包袱铺好,往里面放进一件件东西,在铺平、装满之后,偷偷把它系上,然后出其不意地一抖,把东西全部倒出来,打响了包袱。就在这打响“包袱”的时候,从听众那里便会爆发出哄堂的笑声。

科学相声的成败在于能不能打响“包袱”。科学相声的“包袱”比普通相声的“包袱”难系,因为它在系“包袱”过程中,必须把许许多多科学知识装进“包袱”里。写得成功的相声,能使观众在笑声中接受科学知识。如果“包袱”打不响,那就不成其为科学相声,而只不过是科学对话罢了。

至于“收底”就是相声的结尾。收底要收得巧,出其不意地悬崖勒马,突然刹住,使观众在哈哈大笑中听完科学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