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影视的分类
常见的幼儿影视样式包括幼儿电影、幼儿电视剧、幼儿科教片、幼儿纪录片等。下面以幼儿电影中的故事片和美术片为例进行介绍。
(一)幼儿故事片
幼儿故事片是指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表现叙事性幼儿文学作品的影片。这类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由演员饰演故事中的人物,银幕形象真实可信,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艺术情趣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一部优秀的幼儿故事片,通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形式,充满了童真童趣,因而十分受小朋友欢迎。
幼儿故事片按风格可分为喜剧片、惊险片,按表现内容可分为生活片、童话片、科幻片等。幼儿喜剧片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幼儿惊险故事片是表现幼儿在异常情况下经历各种现实或虚构的险情的故事片。儿童生活片取材于现实,以表现幼儿生活为主,如《小鬼当家》。童话片是以借助幻想创造的情境和形象来反映生活,并给幼儿以启发和教育的故事片,如《精灵鼠小弟》。科幻片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世界的情景做幻想式展示的故事片,如《霹雳贝贝》等。
(二)幼儿美术片
美术片是指运用各种美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展示环境、表现故事情节的影视作品。美术片是中国的名词,英语中称为animation,即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的总称。美术片有短片、长片和系列片多种,题材和形式广泛多样,在世界影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电视领域中更受重视,为少年儿童和成年观众所喜闻乐见。美术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动画片
动画片在英语中称为卡通(cartoon),是以图画表现人物形象、戏剧情节,并使静止的图画活动起来的影片,是美术电影中最基本的形式,深受小朋友们欢迎。动画片要求夸张与变形,形式广泛,强调讽刺、机智和幽默,可附加或无须文字说明,相比较其他艺术形式更易理解,而且更加生动、趣味横生。
动画片经过约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成熟丰富的产业,世界上有很多杰出的动画家和动画导演制作出了非常优秀的动画片。例如迪士尼动画系列的《米老鼠》《爱丽丝梦游仙境》《小飞侠》等,宫崎骏动画系列的《魔女宅急便》《龙猫》《千与千寻》等,皮克斯系列的《玩具总动员》《赛车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
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成功的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是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水墨动画片吸取了中国传统画的技法,人物造型既没有边缘线,又非平涂,并且能从影片上表现出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效果。构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角色的动作和表情都表现得非常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
2.木偶片
木偶片是以木偶表现人物形象、剧情的影片。制作木偶使用的材料与影片的艺术风格关系密切。20世纪初,美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J.S.布莱克顿曾运用动画片“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了一把小刀自动切一条腊肠和一只钢笔自动进行绘画的镜头。逐渐变动小刀和钢笔的位置,拍成许多画格,连续放映时同样能获得动的视觉印象。这两个简单的实验,概括了拍摄木偶片的基本原理。1982年,中国试用陶瓷制木偶(瓷雕),创造了木偶片的新形式。
拍木偶片的木偶脚底下,都一律用脚钉固定,塑料制作的四肢用银丝贯穿,银丝甚至贯穿到五指,使特写镜头中的手指伸展自如。也有木偶不用银丝,而在手腕、手肘、膝盖等处装置灵活的关节,也适合逐格拍摄。《阿凡提的故事》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0年发行的一部木偶动画电影。根据新疆民间故事改编而成,以传说人物阿凡提为主角,整部动画电影分成十几个小故事。影片中西域风格的情景、夸张的造型、幽默的对白使这部片子广受好评,尤其是阿凡提黑胡子、头缠包布、倒骑毛驴滑稽而幽默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3.剪纸片
幼儿剪纸片是用纸片剪成各种人物形象和场景拍摄的影片。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形体和背景道具,描绘色彩,装配关节。摄制时,按剧情需要,将纸偶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分解的动作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
中国剪纸片开始于1958年,艺术家万古蟾是剪纸片的主要创始人。他导演的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由著名编剧包蕾撰写剧本,漫画家詹同造型设计,并有胡进庆、陈正鸿、钱家辛等创作人员加入。艺术家们汲取了中国皮影艺术和民间窗花、剪纸等特色,创造出第一批美术片的剪纸人物。他们用木条钉出剪纸片摄影架,并自制照明灯。整个剪纸影片色彩明快,造型具有民间剪纸风格,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极大发扬。
4.折纸片
折纸片是用折叠纸片创造人物形象及场景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影片。它用硬纸片折叠、粘贴,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景物等形象,拍摄时将动作分解为若干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采用逐格拍摄方法逐一摄制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折纸影片制作方便,适于夸张拍摄对象的外形特征,具有独特的风格。制作时将纸片刷染成各种颜色,折叠成所需的形象,穿上细银丝或细铅丝作为活动的关节,再粘贴合缝,装上脚钉。动作操纵方式与木偶类同。由于折纸片的人物和背景都是用纸折叠而成的立体物件,从而形成了折纸片轻巧、灵活、充满稚气的独特艺术特点,适合表现简短的童话故事。
中国折纸片开始于1960年,是虞哲光导演的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在这部童话题材的影片中,虞哲光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确定小鸭的造型不仅要稚气、可爱,还要体现出唯恐不假、唯恐不怪的不似而似的艺术特色。他从自己折叠的200多只小鸭中,选了3只头大大的,颜色分别为黑、绿、红的小鸭作为影片的主要形象。影片中3只小鸭的动作稚气中流露出勇气,单纯而笨拙感中表现出活泼天真,十分可笑而又可爱,深受少年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喜欢。
知识链接
社会角色游戏中的自发戏剧活动
实际上,社会角色游戏本身是一种“准戏剧”活动。不过,这种戏剧活动在意识上还没有从游戏活动中分化出来,幼儿还没有从“办家家”的活动中跳出来,向自己和别人展示自己对模仿家庭生活的审美认识。
但是,有心的教师会注意到:哪怕是2岁的幼儿,在没有被打扰的情况下,他们对生活的“表演”往往可以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给幼儿创造适合的外部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自然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幼儿的“戏剧表演”能够呈现出比当下常见的压抑状态下高得多的发展水平,甚至是让我们成人惊讶不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