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的发展概况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将儿歌称为童谣或者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小瑟等,《左传》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儿歌原属于民间文学,后因社会文明进步,儿歌逐渐成为幼儿文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儿歌历史十分悠久,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了传唱于儿童之口的“童谣”。2000多年前的《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就有儿歌记载,并散见于历代古籍。

明代是儿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明代学者吕坤在16世纪末编辑成的《演小儿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专集,里面共收录了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共46首儿歌。吕坤不但收录儿歌,还对每首儿歌的内容进行了解释。

清代郑旭旦更加肯定了儿歌的价值,称儿歌是“天地之妙文”,而且刊行于19世纪中叶的《天籁集》和《广天籁集》都是优秀的儿歌集,其中的作品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郑旭旦的做法加速了晚清以后儿歌集的涌现。

“五四”时期也是儿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曾经出现一个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1918年,在蔡元培、沈尹默、刘半农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建立了歌谣研究会,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创办了《歌谣》周刊。在全国范围内曾广泛掀起了以搜集、研究儿歌童谣为目的的“歌谣学运动”,收集了大量民间儿歌。“五四”之后,“儿歌”一词被广泛使用,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儿歌专集有《中国儿歌选》(资料本)、《古代儿歌资料》(赵景深等编)、《儿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编)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涌现出大批优秀儿歌作家,如鲁兵、金波、圣野、张继楼等,创作了大量优秀儿歌,促进了我国儿歌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知识链接

古时候,儿歌并不是专门编写给幼儿念唱、传诵的,而是政客们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具有政治讽刺性,如古代儿歌“阿房,阿房,亡始皇”“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等,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讽刺色彩。统治者认为儿歌对政治统治具有不好的影响,将儿歌称为“妖诗”,禁止儿歌的创作与传播。直至明代之后,儿歌才赢来重要的转折,开始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