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

一、散文

散文作为一个文学门类,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古代典籍中,《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名称的提法,“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到了近代,散文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散文泛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杂文、随笔、游记、科学小品等;狭义的散文是以记叙、抒情为主,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的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笔墨自由、形式活泼、语言精美、长于抒情,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

幼儿散文概述

散文题材广泛,可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吃喝拉撒,凡是我们所观、所闻、所感,皆可纳于散文之中。散文内涵也颇为丰富,通讯报道、专访、回忆录、传记、科学小品、杂文随笔等都可称为散文。散文可叙事,可写人,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或几者兼而有之。正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现代散文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等文体,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它要求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散文中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至少也应有相当根据。散文中的“我”,常常是作者自己,与小说中虚构情节的“我”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散文真实、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和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认识和个人情感,因而优秀的散文作品比起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反映现实生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不要求完整的人物情节,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此外,由于散文能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的功能融为一体,并且自由灵活,可以有所侧重。所以它的表现形式也比小说、戏剧文学更为多种多样,举凡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通讯、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可入文。散文的形式也颇为灵活自由,变化多端。散文体裁风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但是,散文体裁与表现方法的灵活多样,不代表散文可以任意随性而写。散文贵在“散”,却最忌散,需要做到辩证的统一,力求“形散神不散”,达到一定意境的创造。总之,自由灵动是散文最主要的文体优势。

散文特别强调个性,强调个体情感的抒发,散文是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