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散文的发展概况

三、幼儿散文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散文出现。跟随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学也在不断变化,散文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古代社会,散文指诗、词曲、赋等韵文以外的、不讲究押韵和骈偶的散体文章。直至“五四”时期,文学四分法使散文范围得以缩小,散文成为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列的独立文体。广义的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随感、回忆录、游记和科学小品等,而狭义的散文则单指那种取材广泛,形式灵活,记叙、抒情和议论并重的短小文章,又称艺术散文。我们现在所讲的散文指的则是狭义的散文。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爆发,现代散文在此时期确立了自己的文体地位,幼儿散文作为其分支之一,也随之萌芽。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登上了文学舞台,适合幼儿听赏的散文作品才得以诞生,其发展概况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孕育期

“五四”初期,散文中出现了少量可被幼儿所接受所欣赏的成分,但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散文并未出现。直到冰心的《寄小读者》面世,才开创了我国儿童散文这一文体的先河。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准备前往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此时《晨报》副刊开设了由冰心倡议的《儿童世界》专栏,她于是撰写了《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刊登在7月29日的《儿童世界》上。此后至1926年,冰心留学回国,共撰写了29篇通讯以及《山中杂记》十则。1926年5月,这些通讯结集成《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在这系列文章中,冰心用通讯的形式,采取和小朋友聊天的特殊方式,以亲切的语气,赞美母爱、自然和祖国,文风清丽优雅,童心稚趣跃然纸上。这个作品影响了无数儿童,成为幼儿文学的佳作代表。《寄小读者》的读者多为学龄初期的儿童,但其表现可为此后的幼儿散文所借鉴。除此之外,像鲁迅、丰子恺、贺宜等人的创作,从叙述视角、表现手法、情感基调等方面,都对幼儿散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1.成人视角的初步确立

初期的幼儿散文,大部分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欣赏儿童,以至于把童年和童真当作 一种理念或理想,尽情地讴歌。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以实录的方式记录孩子们大胆新奇的幻想、天真无邪的玩耍、充满张扬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赤子本色跃然纸上。同时作品也强调成人世界与之相对的落差,所以这个作品对赤子形象过分美化。因此,作者其实是和儿童世界存在着隔膜的,始终是站在此岸遥遥地注视彼岸,这样的作品并不是真实的幼儿心理和感受,可能会使作品丧失一定的真实性。

这一时期,还有的作品站在成人视角帮助幼儿认识、理解外界。如冰心的《寄小读者》就以经验的方式来告诉天真的儿童有关世界的美好、母爱的高尚,同时对他们进行美与爱的教育。严文井的《世界一点都不稀奇》虽然以儿童的口吻叙说,但重心却落在一个大人的安慰和训诫中,完全带着一种启迪真知的高姿态。而鲁迅在《社戏》和《风筝》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童年所遭逢的人与事所带来的冷峻哀伤。成人所经历的沧桑情感体验总是隐约地遮蔽着儿童单纯的稚趣,其深沉内敛的语言风格似乎也不太适合儿童。贺宜的《雾》对雾景形象的描摹还带可被幼儿领会的稚趣,可随后传达的“人间的丑恶”,则过早地把文学作品传递的社会理念灌输给幼儿了。

成人视角的确立使这些散文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对童年、童真的呵护与关爱,但也造成略显生硬的理念倾向。这些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幼儿散文发展,特别是在叙述角度的选择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

2.稚趣与诗意并存

这一时期,尽管还没有明确从儿童本位出发来编创幼儿散文,但这一时期的部分散文中还是显露出了自然纯净的童真意趣。刘半农在《雨》中,以幼儿稚气而诗意的原生态想象来吸引幼儿;郭风的《初次的拜访》则开创了童话散文的先河,让野花和土蜂开始了热闹欢快的游戏场景;陈伯吹的《一匹出色的马》敏锐地抓住幼儿的游戏心态,并把叙述者置于与幼儿同等的地位;仇重的《月亮弯弯像什么》讲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片断,平淡之中不乏谐趣……

这些作品从表现手法上看,以记事、写景和抒情为主,少有议论性的内容出现,这符合幼儿对稚趣和诗意的审美期待。这时候积攒起来的成功经验,为幼儿散文的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发展路径。

(二)形成期

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幼儿散文的形成期。其实自50年代起,幼儿散文随着儿童散文同步发展,但当时幼儿文学与幼儿散文的理论研究相当匮乏。这直接导致了对幼儿散文文体特点和功能认识的模糊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散文的发展。与前一阶段相比,这时期的幼儿散文有以下发展:

1.儿童视角得以确立

这一阶段,散文创作者开始从幼儿立场出发,以幼儿的视角去观察,以幼儿的心灵去感受,以幼儿的语言去描述。作家自觉性的提高,使得叙述视角得以转换,他们主动意识到读者接受的重要性。

徐青山的《荷叶上的珍珠》直接以第一人称叙述幼儿对露珠细致而活泼的观察、对水的形态变化这一自然原理的理解,完全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和认知水平。郭风的《银河》完全以孩子口吻去幻想银河的情形。只有孩子才会好奇地想象在银河里能否游泳,在沙滩上可否打滚、捡贝壳,河岸上是否有高大的榕树,树上是否有很多鸟窝,码头上是否有吹哨笛的警察指挥交通。只有深谙儿童心性并能与其分享幻想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韦其麟的《童心集》以一个小男孩的日常生活片断为题材,表现了儿童特有的好奇、懵懂、自由与浪漫的天性。

在这一时期,作家有意识地以幼儿视角观察世界,主动表现儿童的理解、认识,在作品中保持和小读者平等的姿态,以幼儿的语言、口吻、情感、心理进行描摹、叙述,从而出色地凸显幼儿世界的生命体验。

2.童趣与自然的融合

这一时期的幼儿散文,出现少量记事类作品,集中展现幼儿熟知的家庭生活,文辞明朗,有一定引导、启迪意义。而状物类散文则是以描写动植物和自然景象为主,借景抒情的居多。作者描绘幼儿熟悉的大自然,以充满童心和诗性的笔触去描摹、赞美,启发幼儿关注和观察大自然,又促使他们感受自然与生命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作家们为了营造让幼儿能感知、共鸣的情境,常用到拟人手法。幼儿熟悉的大自然世界,瞬间拥有了幼儿般稚气的言语、行为,拉近了幼儿与大自然的距离,也使他们更加热爱和珍视自然生命。

圣野在《诗的花朵》里描述了清新宜人的春景,在《去外婆家》则集中描写了外婆家的山野之趣。而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生命处于萌发阶段、生机和野性同样蓬勃的幼儿。再如,郭风的《牵牛花》以孩子初次的眼光把牵牛花描绘成吹响起床号的喇叭,叫醒田野里的各样花草。《花的沐浴》则把下雨看作野花们在沐浴,雨点敲打树木的声音犹如学校里摇铃的“叮当”声;野花们列队而出,犹如幼儿园的孩子做唱游一般,野花们边唱歌边摇摆边擦洗着身……这些情景不仅充满天真、温情的想象,而且把自然景象同幼儿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童趣与自然相融合。

3.作家群的出现

这一时期,出现了积极参与创作的作家群体,如郭风、圣野、葛翠琳、金波、樊发稼、张秋生等。这些作家采用儿童视角,表现儿童眼中的自然界和现实生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郭风。郭风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以轻灵的笔触和澄明的童心为幼儿精心构筑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在郭风的《搭船的鸟》《避雨的豹》《洗澡的虎》《在植物园里》等散文集里,他描摹自然界的事物和景象,或以幻想的形式、拟人的手法描写花朵和昆虫天真活泼的游戏场景与自然情态,或以写实的笔触和清浅的语言记叙动植物的形态、习性及生命活动,或以回望视角深情追述自己童年生活动感、稚趣的片断记忆……在他笔下,撑着胭脂红的伞出门旅行的红菰,为下水捕鱼方便而搭船的翠鸟,在田地里偷吃花生却又逃开农民和小狗追捕的伶俐刺猬,学校里古老的钟楼……一切都显得安静而灵动,深受读者的喜爱。

(三)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幼儿散文随幼儿文学的确立而获得独特的文体地位。其标志之一,就是文体特点得以明晰:

1.文体特征的界定

幼儿散文在内容与形式上与散文诗和童话有相通之处,所以以往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和运用拟人手法并有一定情节性的散文常被看成幼儿诗或幼儿童话。对文体特征的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散文的发展。随着幼儿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幼儿文学的文体特征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从形式上区别了幼儿散文与幼儿诗,从情节和结构的完整性上区别了幼儿散文与童话。此外,也强调了幼儿散文特有的审美价值:对幼儿直接的、浓厚的情感熏陶。许多作家正是因为把握住了幼儿散文的特征,才使这一文体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走向繁荣。

2.儿童视角的成熟

作家在理论上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接受特点和幼儿散义的文体特征,然后付诸创作实践中,自觉地采用儿童视角,更为真实、自然而丰满地表达幼儿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一阶段,写景类散文除保持清新、活泼的自然情趣之外,更加浓厚地尽情渲染大自然之美,尤其在对色彩的想象与描摹上,更为丰富而热烈。如吴城的《晚霞》、 吴然的《和花朵说悄悄话》、楼飞甫的《春雨的色彩》、陈秋影的《梦姐姐的花篮》、夏辇生的《四个太阳》等作品,都是通过五颜六色的张扬色彩,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能够刺激幼儿的视觉想象力,帮助他们了解、热爱大自然。

而状物类散文也更自觉地开始模拟幼儿的语言,运用迭音词、语气词、叹词和反复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活灵活现,文字朗朗上口。同时,被描写的对象多为一些幼嫩可爱的事物,跟幼儿有相似的生命面貌,这也更易为幼儿所感知、共鸣。如吴城的《梅花鹿》《萤火虫》、崔光辉的《豌豆的话》、郑肯山的《苞米娃娃的大胡卜》《磐菇》等。

在以大自然为描摹对象的幼儿散文中,作家也越发关注幼儿世界与自然界的多元关系,这一切都使得孩子们从自然的观看者转变为积极友善的参与者。有些作品使自然事物或成为孩子亲昵的游戏伙伴,能够温柔地呵护孩子的游戏童年,如王多多的《风和我》、杨明明的《找到啦》、宋雪蕾的《幸福的爬山虎》、吴然的《夏天的故事》等;有些作品让大自然成为孩子们在其中自由玩耍和创造的广阔空间,而孩子们也以自己的童真回馈大自然,如李沐明的《金沙滩上的金孩子》、夏辇生的《项链》等;有些作品表现了孩子雏形的生态意识,即对大自然,尤其是对动物的热爱和呵护,以及与大自然真诚交往、共生共存的美好期盼,如金波的《小小的希望》《尖尖的草帽》、吴然的《象鼻竹》、彭万洲的《影子桥》等。

知识链接

我的童话之缘

陈秋影

作为多年来为少年儿童读者们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童话作品的儿童文学作家,今天来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心中会涌起深深的感恩之情。首先是感恩父母、感恩命运让我自幼成长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深厚的和谐而美好的家庭。

我自幼的生活环境十分有利于儿童天性的发挥和培养。我家居住的四合院里花草树木品种不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院子里的景物总会有些变化。父母经常会耐心地启发我和弟弟妹妹,让我们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夏季,花丛中飞过的蜻蜓和蝴蝶;冬雪的天气,竹叶上的冰凌,都会吸引住我们的目光,启发我们童年的想象力。

我记得在辅仁小学读三年级那一年的圣诞节,我和几个同班同学,在音乐老师的辅导下,曾经在辅仁大学礼堂演出过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小歌舞剧《野天鹅》。我扮演了一位王子,系上白色的天鹅翅膀,在舞台上不停地做出飞翔的姿态,足足地体会了当个童话角色的美妙感觉。可能正是从那时起,一颗热爱童话的种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静静地植入了我的心田。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北京贝满女中度过的。它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的艾莉莎·贝满夫人于1864年在北京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校风活跃,师资优秀,注重学生们性格、情趣和学习方式的培养。1950年至1953年,我在这座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当了三年住宿生,汲取了精神上的滋养,成长很快。

在中学时代,除了正课学习,我对图书馆的各类图书都产生了强烈的迷恋。这几年中,我在作文课上有了突出表现。两节作文课,我一节课就能完成三百多字的作文,写得又快又好,经常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

1956年考大学的时候,我报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被录取。那一年,我只有17岁,成为全年级150名新生中年龄最小的人。

1960年夏季,我大学毕业了,经由组织分配,进入北京军区八一学校,成为中学部的一名语文教师。八一学校的校园,在清朝后期一直是礼亲王(名代善)府的花园,建筑风格类似江南的古典园林。在这座风格独特的校园中,我认真负责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也渐渐发展起自己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爱好。

回忆1975年春季我在《智慧树》期刊上发表第一篇童话作品《小水滴的愿望》,至今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在这一段难忘的岁月中,我和童话所结下的缘分是越来越深了。创作童话作品以及发表和出版我所创作和编辑的童话书籍,使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编辑工作和创作活动使我享受到心灵的愉悦和幸福。

童话之缘,让我永远葆有童心。童心,正如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所赞美的那样,是一弯如同清辉的新月。我愿和各位读者共享新月的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