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的历史发展
2025年09月26日
二、幼儿故事的历史发展
“幼儿故事”这一词语并非一开始就有,它的出现有着一定历史演变的过程。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满足幼儿聆听与阅读需求最多的是寓言、神话、传说,时常伴有民间故事或动物故事的出现,例如“猫与老鼠的故事”“巧媳妇的故事”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家喻户晓的古代儿童的聪明故事,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破缸救小儿”、 元代卢韵的《日记故事》等等。
直到1909年,随着我国最早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读者的刊物——《儿童教育画》及各类比较适合幼儿阅读与欣赏的故事陆续刊登,比如叶圣陶的《小蚬回家了》(1934)、陆费逵的《我小时候的故事》(1922)等,这些刊物的出刊不断推动着幼儿故事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幼儿故事的创作开始不断增多,甚至有不少精美的幼儿故事作品出现。如方轶群的《小碗》、安伟邦《圈儿圈儿圈儿》、任溶溶的《人小时候为什么没胡子》等等。新时期以来,涌现了大批的幼儿故事作家队伍,如郑春华、倪冰如等,他们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幼儿故事作品,“幼儿故事”这一词语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专业术语。
知识链接
幼儿故事与童话的区别
幼儿故事是指内容侧重写实,篇幅简短、情节生动形象、连贯完整,适合幼儿进行聆听、阅读与欣赏的各类叙事性作品。主要以叙事为主,语言浅显、简洁、口语化,种类较多,主题单纯、鲜明、情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其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帮助幼儿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主要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慈爱,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表现出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但却往往与生活的现实相违背。一般有“拟人体”童话、“人物体”童话、“超人体”童话、“知识体”童话四种形式。